名校基因赋能未来:清华附中志新学校焕新登场

名校基因赋能未来:清华附中志新学校焕新登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27 17:1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4月27日,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发布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标志着一年一度的招生季拉开帷幕。随着教育部深化课程改革政策落地,以及“锁区”“双减”等政策的持续推进,传统海淀教育格局正悄然生变。

名师矩阵领航,构筑知识成长基石

“名师出高徒”的教育共识,自古有之。从韩愈《师说》的“传道受业解惑”,到荀子《劝学》的“青出于蓝”,再到家长们为择名校不惜重金购置学区房的现实,无不印证优质师资对学生成长的关键作用。清华附中志新学校精准把握这一核心需求,打造出“正高级/特级教师领衔 + 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协同”的豪华师资阵容。在多数公立学校,拥有几位学科带头人已属优质配置,而该校却能汇聚学科领域的顶级师资,组建“教育梦之队”,为学生知识体系构建提供坚实保障。

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更为其教育资源注入独特优势。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的钢铁学院附中,彼时便承载着为国家战略资源研究培养人才的使命,积淀了浓厚的理工学术氛围。如今,在海淀教委统筹下,清华附中本部整合集团顶尖教学与管理资源,全面赋能志新学校。这意味着学生不仅能享受“顶配”师资,更能获得清华附中教育集团与北京科技大学的双重资源加持,形成独一无二的教育生态。

(清华附中志新学校与本部实现语文科目的一体化教研和集体备课)

创新教育实践,激发多元成长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真正的教育应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然而,传统“填鸭式”教学与“刷题内卷”模式,让这一理念在现实中难以落地。清华附中志新学校凭借源自“清华附中创新班”的管理团队,以及一脉相承的创新基因,突破这一教育困局。

在硬件设施上,学校配备远超普通公立校的“高研实验室”。这里并非传统的教学实验场所,而是专注挖掘学生科研潜力的创新平台。“化学综合高研实验室”与“生命科学高研实验室”已正式启用,现正谋划筹建“物理综合高研实验室”和“天文地理综合高研实验室”。

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前沿探究性实验项目,从确定选题到开展研究,即便历经数月甚至面临失败风险,也能在过程中淬炼科学思维,培育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

在育人理念上,学校秉持“五育并举”,构建全方位成长体系。人文课程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红色研学、国际交流、艺术社团等活动,滋养学生人文素养;五四团日、军训、志愿服务等实践,厚植家国情怀;科学技术课程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多学科知识,开设力瀚科学、机器人创客等特色校本课程,激发创新实践能力。

(清华附中志新学校学生参加2024年国际教育机器人大会比赛)

此外,作为北京市多项特色教育基地,学校持续拓展体育教育边界,邀请冰壶世界冠军王冰玉指导课程,筹建冰壶队,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多元选择。

(左四:冰壶世界冠军王冰玉莅临清华附中志新学校)

浸润式校园文化,传承精神力量

乔羽先生曾解读《我的祖国》中“一条大河”的深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承载成长记忆的河流,它是乡愁,更是奋进的动力。

清华附中志新学校深谙环境育人之道,将校园视为延展课堂,摒弃冰冷的建筑堆砌,以清华文化为脉络,打造处处皆教育的浸润式空间。校园中的雕塑、艺术装置与空间留白,与校风校训相呼应,成为学生灵感的源泉、精神的依托,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价值观与人格。

古有孟母三迁择邻处,今有家长千挑万选觅名校。初高中阶段作为知识体系与核心素养构建的关键期,学校的选择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在传统教育模式与创新教育探索并行的当下,清华附中志新学校以“适合”为核心,打破固有教育框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范式。它不仅是海淀教育变革的缩影,更是 为万千家庭在教育选择的焦虑中,点亮一盏方向之灯。

(图片由曲远巍提供)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