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苍山脚下,大理市妇幼保健院的医生们已整装待发。血压计、听诊器、便携式B超机、健康宣传手册……这些寻常的医疗装备,即将跟随一支特殊的队伍走进千家万户。“今天要去银桥镇双阳村随访3位孕产妇和2个新生儿。”双阳村卫生室妇女保健部主治医师李丽英清点着随行物品,这已经是她第75次参与“妇幼医生到我家”网格化服务。
这支由大理市妇幼保健院组建的网格化群体保健服务队是响应国家号召,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安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的创新之举,也是大理市妇幼保健院自开展“两癌”筛查工作以来,创新医院管理与服务模式,延伸疾病诊疗、健康保健等综合服务触角,为大理市妇女儿童编织的一张温暖健康的守护网。
创新服务模式:从“医院候诊”到“登门送诊”
在村民家中,主治医师李丽英一边仔细为孕妇测量血压,一边与同事交流数据:“高压117,低压83。”这样的场景,自2021年8月网格化群体保健服务队伍成立以来,已重复上演数百次。李丽英感慨道:“我们就是要走出医院围墙,把诊室搬到群众家里,让每一位妇女儿童都能感受到医疗的温度。虽然今年是我参与这项工作的最后一年,但我相信这份守护会像接力棒一样,在同事们手中代代相传。”银桥镇网格群体保健服务队的服务,是这支队伍日常工作的缩影,而在更偏远的地方,同样有着温暖的故事在上演。
穿过蜿蜒盘旋的山路,太邑乡的群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里山高坡陡、箐深路远,太邑乡辖区的5个村距城区较远,下设村卫生室5所,最远的卫生室距离卫生院35公里,看病难、看病贵曾是压在村民心里的大石头。大理市妇幼保健院深知群众的迫切需求,全力推动医疗资源下沉,与太邑乡网格群体保健服务队携手,如同点亮一盏盏明灯,激活乡村医疗“神经末梢”。每一次叩响村民家门,都带着医护人员满满的关切;每一步跋涉,都饱含着为群众健康护航的决心。刚接受完上门服务的宝妈苏女士:说“这里离市区远,带孩子看病不是很方便,今天医生上门服务,不仅给宝宝做了体检,还教了我好多育儿知识,真是帮了大忙!”太邑乡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医疗惠民的力量,而这支队伍的关怀,还延伸到了校园之中。
当新学期的钟声敲响,挖色镇的幼儿园里充满欢声笑语。挖色镇网格群体保健服务队抓住开学契机,将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展。在完成入户随访、入院指导等常规工作的同时,他们特别为幼儿园师生开展口腔保健服务。检验科主任董世珍带领团队,走遍挖色镇5家幼儿园,不仅为孩子们进行口腔护理,还通过趣味讲座普及口腔健康知识。“看着孩子们露出健康的笑容,我们觉得所有的奔波都值得。”董世珍的话语中满是欣慰。
健康触角延伸:从医疗到预防的全方位关怀
在开展网格化服务的同时,大理市妇幼保健院大力推进“两癌”免费筛查工作,为适龄妇女筑起健康防线。数据显示,从2022年至2024年 ,“两癌”免费筛查近十万人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大理市妇幼保健院院长李慧介绍,“我们不仅下乡筛查,还为阳性病例建立跟踪档案,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救治。”
在挖色镇卫生院,一场更年期预防保健知识讲座吸引了近百名妇女参加。“原来潮热失眠不是‘老了就该受的罪’!”听完医生讲解激素替代疗法,46岁的张阿姨恍然大悟。这样的更年期预防保健知识讲座培训内容涵盖“两癌”筛查、营养膳食等热点话题。大家纷纷表示:“要不是医生来村里检查,我都不知道宫颈病变可以提前预防!”
3年时光、1000多个日夜,1412名高危孕产妇和255名高危儿童得到悉心照护,1544名高危妇女儿童拥有了生命的“安全通道”,这些数字背后,是大理市妇幼保健院对妇女儿童健康的执着坚守。这支由各临床、医技和职能科室主任、护士长及业务骨干组成的60人小队,根据片区划分为16个小组,小组成员每月2次定期走出医院,为大理市7个社区和11个乡镇的妇女儿童送去安全、便捷、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
大理市妇幼保健院的网格化群体保健服务,不仅是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更是对妇女儿童健康的深情守护。它跨越了地理的距离,拉近了医患之间的关系,让每一位妇女儿童都能感受到医疗的温度。未来,这支队伍将继续在送医下乡的道路上前行,用专业与爱心,为大理市妇女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让“妇幼医生到我家”的温暖故事不断续写新的篇章。
夜幕降临时,服务队的车辆仍在返程路上颠簸。车灯照亮蜿蜒的山路,也照亮了健康中国的基层实践。在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3387次敲门送去的温暖;没有豪言壮语的承诺,只有978次跋涉守护的安康。正如太邑乡村民写在感谢信中的那句话:“你们带来的不仅是听诊器,更是党和政府的牵挂。”(图片由大理市妇幼保健院 王聪 董艳芳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