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屏山县:构建古建筑和文物保护新格局 历史文化保护与城乡建设协同发展

四川屏山县:构建古建筑和文物保护新格局 历史文化保护与城乡建设协同发展

来源:鲁网 2025-05-27 12:5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藏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以城乡建设为抓手,坚持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发展并重的原则,通过集中搬迁、科学规划、综合开发、数字化赋能等手段,构建全域古建筑和文物保护新格局,在较为完整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还激发文化遗产新活力惠及人民群众,生动诠释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乡建设协同发展的深刻内涵。

集中搬迁 异地重建

抢救向家坝库区古建筑和文物

据了解,为支持国家重大工程向家坝水电站建设,屏山县对地处库区淹没区“一城五镇”的古建筑和文物进行集中搬迁。

对地处向家坝库区淹没区“一城五镇”的祠庙、民居、石刻、桥梁、城门、牌坊、古井等44处文物实施“抢救性迁建”,其中42处在书楼镇建成西南规模最大的明清木结构建筑群迁建区。在向家坝库区蓄水前一年多,屏山县文物除了仍有居民居住的,早已被提前拆卸;向家坝水库自2012年10月开始蓄水后,施工人员仅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将剩余文物全部抢出,陈放文物构件的库房面积就有40来亩。

用时3年、耗资2亿元,对地处库区淹没区的“马湖府古城”,只搬迁不重建。搬迁后的“马湖府古城”,占地面积116亩,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复建单体古建筑42处、400余间房,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只搬迁不重建的原则,采用“构件编号拆解,异地材料复建”的方式,将原有拆卸下来的材料逐一清理、修复,再根据图纸编号,将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一一复原,确保龙桥、万寿宫等重点文物形制、工艺、材料三原真性,力求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马湖府古城在书楼镇金沙江畔“重生”。

在此期间 ,屏山县组建了由非遗传承人领衔的“川南传统建筑营造队”,培养本地古建工匠127名,完成马湖府城墙等18处重点修缮工程,修复精度达98.7%。

科学规划 综合开发

有效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归根到底是为了尊重历史、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据介绍,屏山县将历史文化保护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历史建筑修缮、传统风貌恢复与现代功能提升,推进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使古建筑、古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屏山县龙华镇完整保存了明清时期的街巷肌理、古建筑群及山水格局,分别于2010年、2016年和2023年成功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

屏山县大乘镇岩门村龙氏山庄始建于清朝,完整保留了炮楼、戏台、祠堂、阁楼和天井等建筑,于2023年列入“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

屏山县书楼镇于2024年成功进入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物局《拟批准公布第六批历史文化名镇名单》。

该县编制了《四川龙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屏山县龙华镇汇龙社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17—2030)》《岩门村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办法》等保护发展规划,全面管控、引导,并协调上述三镇等专门制定保护办法和保护措施。

在此基础上,该县实施了“场镇风貌改造”“管网升级”“核心景观体系打造”等工程,既满足古镇老街的整体建筑风格,又符合户主居住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求,实现古镇“古韵”与“宜居”的和谐统一。

引入数字化技术

积极推动历史文化保护智慧化

不仅如此,在城乡建设中,屏山县还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推动历史文化保护智慧化。

该县采用无人机等低空智能遥感技术,对历史文物三维信息进行数据采集,基于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建档,为文物保护利用提供坚实技术支撑,发掘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老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线索,及时认定和保护隐于民间、濒临灭失的文化遗产。

该县还积极引进数字化消防设备和智能系统对古建筑、文物实施动态监测与预防性保护,提高管理效率,减少安全隐患,确保文化遗产“延年益寿”。

保护与开发并重

历史文化保护与城乡建设协同发展

近年来,屏山县对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乡建设协同发展的深刻内涵。

据统计,屏山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25个,其中:省级项目3个,分别为“金沙江下游船工号子”“龙华女子踩桥”“屏山炒青传统制作技艺”;市级项目3个;县级项目19个。

基于此,屏山县开展“非遗过大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线上有奖答题、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和美乡村欢度元宵游园会等多项活动,提高了群众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开展“女子踩桥”“炒青制作”“薅草歌”等省、市、县级非遗表演传承活动,增加游客体验感,使游客享受独特的文化传承。

此外,屏山县还探索创新“政府平台公司+专业运营+村集体入股”模式,打造书楼温泉小镇、龙华明清影视基地等文旅综合体,深挖历史文化、古迹,依托特色优势,以文化为核心,讲好马湖府文化、儒释道、土司文化、古建筑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故事。

该县龙华镇依托历史文化名镇品牌和世界第一大立佛八仙山景区、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核心资源,开发登山步道、禅茶园、凉桥亲水步道等特色景观,打造经典特色旅游路线。

该县书楼镇则以“马湖府古城”为纽带,打造屏山文旅新地标,以明清古建筑、凌则之红色文化等为主题配套马湖别院、红色家风馆等研学载体,开通书店、博物馆、马湖府土司文化展示馆等文化体验项目,开通画舫航线、露营基地等文旅项目。

屏山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屏山县将继续推进古村落、老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在历史文化保护与城乡建设协同发展的过程中,继续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任悔)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