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非遗技艺 千年蜀锦焕发新彩

科技赋能非遗技艺 千年蜀锦焕发新彩

来源:科技日报    2025-05-27 09:43
来源: 科技日报
2025-05-27 09: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原标题:科技赋能非遗技艺 千年蜀锦焕发新彩

【文化中国行】

◎本报记者 刘 侠 实习生 李荣智

针尖可以织出花鸟虫鱼,鱼贯凫跃,也可以绘就山水江河,虔诚信仰。经纬交织于华美的蜀锦之中,色彩绚丽、图案丰富、质地坚韧、工艺精湛。蜀锦,以其独特的魅力,诠释着“锦绣”二字的绝代风华。

蜀锦,专指蜀地(成都地区)生产的丝织提花织物,因其色彩明艳、织纹精细、花型饱满、质地坚韧而闻名,位居蜀锦、宋锦、云锦、壮锦“四大名锦”之首,被誉为“天下母锦”。

“当下蜀锦产业迎来了非常好的机遇和发展,作为投身该行业几十年的老人,我相信蜀锦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近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所长胡光俊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历经浮沉,锦色依旧

蜀地丝织,源远流长。早在3000余年前,古蜀之地便已开启养蚕缫丝之业。在敦煌文书复制品上,更是清晰记载着五代十国时期,西域商人在丝绸之路上招徕顾客、叫卖蜀锦的生动场景,足见蜀锦的影响深远。

成都,这座以蜀锦闻名的城市,自汉代起便设立了蜀锦专管机构,置“锦官”以掌其事,故有“锦城”“锦官城”的美称。“隋唐时期,蜀锦生产规模与技艺均达到鼎盛。及至汉唐,蜀锦就已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流通的主要商品之一了。”胡光俊说。如今漫步在成都街头,锦里、锦江、濯锦楼等地名,无不诉说着蜀锦与这座城市的深厚渊源。

此外,以传统手工制作的蜀锦,工序繁复精密,每日仅可织造8厘米,故有“寸锦寸金”之美誉。“一幅蜀锦的完成,要经过设计、定稿、点意匠、挑花结本、装机、织造等一系列工序,如果细数全部流程,更达上百道之多。就拿‘织造’来说,看似只是梭织的过程,其中涉及的技艺却相当庞杂,包括打节、打竿儿、拉花、投梭、转下曲、接头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贺斌告诉记者。

自2000年开始,国家开始对蜀锦织造工艺有意识地进行保护与传承。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蜀锦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前,蜀锦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正通过创新设计、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以及拓展市场,逐步走向复兴。”贺斌说。

科技加持,焕发新生

5月6日,记者走进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工程师们正积极运用AI、大数据算法和矢量绘制技术,焕活蜀锦的“记忆”。他们首先对原始图像进行超分辨率重建与矢量化绘制,随后进行矢量化建模,并最终实现数字化修复整理,完成补漏、补缺、补色等一系列工作。

同样,作为四川省织绣技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成都纺织学校”)承担着蜀锦纹样科研的重任,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我们的实验室不仅聚焦蜀锦蜀绣文化的保护传承,还针对其中的难点、痛点和行业关键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都纺织学校教师马德坤向记者介绍,其中,“织绣非遗数字基因库”“数字织造”“数字刺绣”等项目,不仅为织绣产业升级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还创新了纺织非遗数字文旅的新场景,为游客展现蜀锦的“别样之美”。

近年来,该实验室通过产学研用的多方协同推进,正助力四川织绣非遗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成都纺织学校作为这一进程中的关键力量,已对400多幅蜀锦纹样的起源、发展及寓意进行了挖掘解析,并成功建立起传统纹样“基因库”。目前,该校团队正致力于唐代色谱的构建工作,以期更全面地还原蜀锦的历史风貌。

科技不仅为传统织造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以创新方式演绎了千年文化的独特魅力。一幅幅精美的蜀锦作品,正以崭新的姿态,为非遗的传承创新铺就前行之路。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