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25日,由中国日报社、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主办,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院、海南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支持的“共建高水平最大自由贸易区——2025RCEP区域发展媒体智库论坛”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25日下午,论坛举行“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与RCEP提质升级”专题对话。
本对话由中国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主持,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亚洲竞争力研究所所长、实践教授张保罗,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马来西亚双威大学谢富年基金会首席教授尚德·穆甘·汤加维鲁,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秘书长郭延军,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匡贤明,马来西亚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执行董事翁忠义等嘉宾参与讨论。
与会专家认为,RCEP需细化规则以降低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推动数字贸易与跨境支付创新,并通过人民币国际化与区域本币结算,减少美元依赖,增强金融稳定性。
曹远征指出,对于RCEP,最重要的是实现规则一体化,一体化最重要的是实现产业链整合。RCEP是面向未来的,这意味着不仅要关注传统产业链整合,更要面向数字经济发展的整合。RCEP要不断创新升级,确保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确保贸易和多边交流机制平稳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把RCEP的扩容升级落到实处。中国在RCEP中可以发挥推动作用,包括通过海南自贸港等机制为区域合作提供创新经验。
张保罗指出,RCEP的目的不仅是低税率及有关问题,供应链的集成和全领域的自由贸易也特别重要。RCEP应强化产业链集成与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原产地规则从部分累积升级至完全累积。张保罗建议,RCEP需要扩容以增强区域活力,同时建立区域数字化平台,提升贸易效率。
张建平认为,RCEP需引入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规则,借鉴CPTPP和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经验,探索环境标准与贸易规则的平衡。绿色转型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需要,也是区域经济韧性发展的关键。
尚德·穆甘·汤加维鲁指出,贸易规则应当是基于市场的。RCEP作为全球人口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各国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这凸显了制度整合的重要性。各国要认识彼此间的差距,加强能力建设,培养一体化的能力。除了货物贸易,要更加注重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发展和整合。应加强东盟内部协调与外部合作,并通过技术改革提升供应链韧性,以便更好应对全球挑战。
郭延军指出,RCEP发展目标和方向是朝着开放经济合作平台前进的。作为跨区域的开放经济平台,RCEP要与区域内现有的一些机制实现深度对接,特别是在标准和规则等方面;要实现与区域外平台的合作和对接,实现“RCEP+”,从而不断提质升级。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着力消除不同成员在数字贸易规则、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应用创新、数字服务贸易等方面的差异。
匡贤明认为,推进RCEP提质升级,需提速降税进程,落实协议既定条款,强化评估机制与能力建设。在这方面,中国可以通过有序扩大自主开放与单边开放,发挥在RCEP规则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包括提前履行对RCEP的降税承诺;全面实施RCEP贸易便利化条款;加强与东盟农产品等领域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合作对接,降低非关税壁垒;提前履行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承诺;探索把某些鼓励性条款升级为约束性条款。
翁忠义指出,RCEP应优化中小企业支持机制,简化原产地规则应用,设立区域支持基金,并提升协定使用率,通过数字化单一窗口与企业自主认证实现普惠性制度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