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鄂北岗地,湖北枣阳广袤的田野里生机盎然,百亩烟田如绿毯铺展,一株株烟苗在科技助力下茁壮成长。近年来,枣阳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立足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以生物防控、精准灌溉、智慧植保三重协奏,谱写了一曲从“减负担”到“提质效”的现代农业变奏曲,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动能。
科技育苗:育出烟田“金苗苗”
在太平镇荣庄村的烟草育苗基地里,一座座标准化育苗棚整齐排列,棚间作业通道上,工作人员正有序清运育苗环节的废弃物。技术员代存迪指着棚内悬挂的黄色粘虫板介绍:“今年育苗,多亏了这些‘生态卫士’,它们每天能粘住上千只蚜虫。”顺着他的手指望去,黄色粘虫板上密密麻麻的小黑点,无声展示着绿色防控的成效。一旁的育苗户主陈国银笑着补充:“往年育苗要打三四遍农药,现在用这些黄板子就能控虫,农药用量少了一大半!培育出来的苗子既安全又健壮,今年移栽的成活率提高了不少呢!”
掀开三号育苗棚的防虫网,棚内悬挂的智能化精准喷灌设备格外引人注目,代存迪指着设备说到:“今年育苗,我们采用了这套喷灌设备为烟苗进行精准补水,一旦发现烟苗缺水,只需要启动控制按钮,头顶的旋转喷头就会将细密的水雾均匀喷洒在每株烟苗上,使得育苗基质始终保持理想的湿度。这套设备彻底改变了传统人工浇水的模式,不仅省去大量人力成本,还能让每株苗精准获取水分,根系发育的更加健壮,为之后的移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远处,田间一垄垄烟苗横竖成线,今年全市的移栽成活率达到了98%,看着长势均匀的烟苗,陈国银语气里带着踏实:“现在从育苗到移栽都有技术托底,苗好根壮,今年收成肯定差不了!”
图为烟农挑选移栽烟苗
节水滴灌:铺就抗旱“金水路”
走进烟农聂长毅家的烟田,垄间延伸着纵横铺设的黑色滴灌带。面对今春的旱情,枣阳市局(营销部)加大滴灌技术的推广力度,全市滴灌覆盖率已达100%,有效解决了烟田用水紧张的问题。
“如今种烟可比从前省心多喽!”站在自家烟田边,聂长毅弯腰整理着烟垄上蜿蜒的黑色滴灌带,作为村里首批尝试铺设滴灌设备的烟农,他至今记得几年前铺设第一条滴灌管道时,不少乡亲围在地头嘀咕:“费这钱能顶几场雨?”如今,这条“会喂水的黑带”早已成为太平镇烟田的标配。聂长毅蹲下身,指着正在渗水的滴灌孔:“往年旱季要大老远扯水管浇地,现在闸阀一拧,水肥就精准送到每株烟苗脚底下了。”他说着掀起一片烟叶,露出了烟株周围湿润的泥土。滴灌设备的推广应用,不仅精准控制烟株的水分供给,确保每株烟都能‘喝’到足量的水,而且显著提升了烟株的抗旱能力,在这片黄土地上织就了一张科技增收网。
图为技术员指导烟农铺设滴灌带
智慧飞防:巡航织就“金护盾”
在枣阳市局(营销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智慧飞防技术正为烟田筑起立体防护网,通过引入无人机植保作业,破解了传统烟叶植保的用工难题--过去需要多人协作的烟田植保作业,如今只需一名飞手操控无人机便能完成,为烟农打开了省时省力的新天地。
烟田旁,飞手陈方方正手持遥控器调试飞行参数,“烟苗刚移栽时要飞低些,让药雾均匀飘落,避免农药浪费;等烟株长到半人高,就得贴着叶面低速飞行,防止损伤烟叶。”这种‘量身定制’的植保方式,既避免了过去人工喷药容易损伤烟叶的难题,又让农药真正用在‘刀刃’上,大大降低了烟草的植保成本。
更值得称道的是,这项技术还孕育出了新机遇。陈方方擦拭着无人机桨叶笑道:“谁能想到现在摆弄无人机也能成职业?植保旺季的时候,每天能管护几百亩烟田,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如今在枣阳,像他这样持证上岗的“飞防能手”越来越多,让科技赋能下的传统农活焕发出了别样生机。
图为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代存迪摄)
百亩烟田里,智慧育苗培育的壮苗已扎稳根基、节水的滴灌管带在烟垄间无声流淌、无人机植保编织的防护网正守护绿意。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面朝黄土”到“云端巡田”,枣阳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用一项项扎实的技术革新,让黄土地焕发出新活力,浸润着科技力量的烟田,正默默丈量着乡村振兴的坚实足迹,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新图景正在枣阳烟区渐次成型。(王佳丽)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