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田间课堂”里的助农辩证法
清晨六点,南和区郄村的葡萄园还笼罩在薄雾中,南和区 烟草专卖局“95后”客户经理闫学峰已经猫着腰钻进藤架。5月,是阳光玫瑰的“黄金冲刺月”。“固定枝蔓要留20公分,避免它们挤在一起抢阳光,剪枝要注意壮枝多留叶,弱枝少留叶,5中旬疏果、月底套袋。”这些在“田间课堂”里学到的农时知识,对他来说既新鲜又感慨。
这场始于葡萄架的“变形记”,正是南和烟草“田间课堂”的生动注脚。作为直接服务农网零售户的前沿阵地,农网零售户占辖区零售户75%。南和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深谙这些守着三尺柜台的经营者,本质仍是离不开土地的农民。为此,南和创新推出“泥土必修课”,要求每名青年干部完成“三个一”实践——认领一亩农地、帮扶一户零售户、办好一件民生实事。副局长陈玉杰在动员会上强调:“电脑里的数据会说话,田垄间的诉求更需倾听。”青年干部们要在垄沟间读懂民生,于枝头上书写担当。
葡萄藤下的经济学
当闫学峰第一次走进赵大勇的店铺时,货架上发蔫的葡萄与墙角堆积的农药瓶让他心惊。这个看似普通的食杂店,后院竟连着三亩葡萄园。“白天看店,早晚伺弄田地,稍不留神就两头落空。”赵大勇的叹息,道出了农网零售户的现状。“田间课堂”启动后,小闫既学疏果套袋技术,也算经济账,套袋人工成本每斤0.8元,但精品果收购价高出2元/斤;提前20天联系水果商,可避开集中上市的价格低谷......三个月后,赵大勇家套着定制防伪袋的葡萄直供高端超市。
土地里长出的服务学
客户经理朱凌珊的服务客户中,有一位卷烟零售户连续一个月订单量下滑时,精心准备的“终端陈列优化方案”却被大爷一句话噎住:“闺女啊,不是俺不想订货,你看这满园的西红柿一茬接一茬的熟了,得赶紧摘了赶紧出货啊,哪有心思想柜台?”
朱经理挽起长发、卷起裤脚扎进大棚,帮着摘下一框框西红柿,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服务精度=知农时+懂农事。
辣椒地里的数字课
在李牌村,另一场“田间实验”正在升温。客户经理陈龙发现零售户孙红霞总在销售旺季关门——她家十亩辣椒地到了采收期,根本顾不上店铺。这个退伍兵竟带着光谱仪蹲进了辣椒田。“光照强度够,但土壤pH值偏低。施草木灰调酸碱,辣椒能早红7天。”孙家辣椒提前上市卖上好价钱,孙大姐自豪地说:“我家有技术指导,不仅指导卷烟销售,还指导辣椒种植呢!”
这些带着泥土味的实践,催生出意想不到的发现:
——农户偏好大包装卷烟,因“在地头干活揣着方便”;
——霜降前后的订货量总激增,因为苹果收获现钱多;
——在抗旱浇地夜战中,偶然听到乡亲们说“薄荷味卷烟解乏提神”;
——农忙时要给雇佣的工人准备些低价位卷烟......
这些课本里找不到的“数据”,才是服务农村市场的金钥匙。
“以前觉得乡村振兴是宏大的命题,现在才懂它就藏在给葡萄套袋的手指间,在算清药肥成本的账本里。”在青年干部座谈会的发言稿上,小朱写下这样一行字。窗外,金黄的稻田随风起伏,仿佛在为这群既懂营销服务、又知作物生长的年轻人,写下无声的赞语。
(张学勤)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