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民宿村培育行动何以让宣城成为旅居目的地?

精品民宿村培育行动何以让宣城成为旅居目的地?

来源:鲁网 2025-05-22 12: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从皖南川藏线的山水秘境到桃花潭畔的诗意栖居,宣城正以“精品民宿村”为支点,撬动全域旅游的升级与乡村振兴的深化。这一行动不仅是空间上的重构,更是一场关于文化、生态与经济的系统性变革——它让乡村从“过境地”变为“目的地”,从“资源富矿”升级为“价值高地”。

(宣城市皖南川藏线 图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船”与“桨”:政策立法锚定方向,打造民宿集群“宣城模式”

在长三角文旅发展格局中,宣城以“政策为船、标准为桨”,开辟出一条民宿驱动乡村振兴的新航道。

面对宣城丰富的山水康养旅游资源和县城、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宣城紧跟市场需求,启动了精品民宿村培育计划。通过计划的稳步实施,宣城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为游客带来高品质、独具特色的住宿新体验。

宣城深知,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为大力推动“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速宣城市乡村旅游“提速提质”,打造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康养旅游基地,宣城致力于优化民宿经济与乡村旅游环境,全力打造以精品度假为服务核心的民宿集群村落“宣城模式”。

2025年3月实施的《宣城市民宿促进条例》,成为破解乡村发展困局的关键钥匙。条例首次明确“传统建筑、集体建设用地可用于民宿开发”,并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全力护航民宿发展。通过创新性政策赋能,广德市桃园村将成批闲置农房改造为特色洞穴民宿,依托独特溶洞资源打造出融合星空观测与地质教育的沉浸式场景,实现从传统农家乐向品质化旅居体验的转型升级,带动区域旅游吸引力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宣城市广德市桃园村太极洞)

(圣境泊崖野奢帐篷酒店 作者:杨玲)

投资活力持续释放。宣城创新“财政资金1:3撬动社会资本”模式,宁国市龙阁村引入乡投集团开发储家滩景区,打造皖南首个“古树认养+民宿权益”综合体,村集体年增收超200万元;绩溪县仁里村与浙江文创团队合作,将废弃小学改造为思诚书院民宿,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2.4万元。

(宣城市绩溪县仁里村思诚书院民宿)

在政策推动与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全市民宿备案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大量长期闲置的乡村民居被重新激活转型为民宿空间,多个特色鲜明的民宿集群渐成规模,住宿接待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过去守着绿水青山找饭吃,现在立法给了我们端稳金饭碗的底气。”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正推动民宿产业从“野蛮生长”迈向“精耕细作”。

(竹溪月民宿)

“形”与“神”:模式创新激活资源,构建主客共享新场景

人文经济学的核心是“人”,当物理空间被注入文化灵魂,宣城的民宿开始讲述不一样的乡村故事。

“十四五”以来,宣城市民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该市各类型民宿等小型旅游接待单位共有2000余家,总床位数30000余张。如今,宣城民宿分布呈现从点状分布向区域集聚发展的特点,72家民宿入选安徽省“皖美金牌民宿”与“皖美银牌民宿”,泾县更被评为“安徽省十大皖美民宿集聚区”。

(牧心居民宿)

(放空民山居)

在精品民宿村崛起的进程中,富有特色的山水风光是“形”,而从村落地域出发的人文创新则是“神”。在一个个民宿产品兴起的同时,宣城市民宿产业发展逐渐呈现:整村运营、康养增链、景区依托、流量经济、别院经济、艺术赋能、能人引路等多种模式,使得民宿精品村呈现村村有特点、家家有特色的旅居格局。

(村田里)

在泾县赵村里,一场“艺术介入乡村”的实验正在上演。通过成立安徽省首个村企股份制运营公司,村民以闲置房产入股占比30%,吸引社会资本建设悬崖酒店、非遗工坊等12处业态。曾经的夯土房变身“时光旅拍馆”,废弃晒谷场改建为“星空营地”,非住宿收入占比提升至40%。

(宣城市泾县赵村里)

如今,依托“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全域氛围,宣城市像赵村里一样的创新实践村落越来越多,以不同的风格招待着前来旅居的游客。

(宣城市泾县汀溪乡大南坑村 图源:宣城发布)

在茶香弥漫的汀溪乡大南坑村,5万亩生态茶园成为民宿的延伸场景。通过建设“茶山星空屋”,开发采茶、炒茶、茶宴体验项目,茶叶单价从80元/斤跃升至300元,定制茶具、茶染布艺等衍生品带动村集体经济突破90万元,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逻辑。

“民宿不再是睡觉的地方,而是打开乡村的钥匙。”龙阁村运营负责人介绍,通过“碳中和体验馆”的碳积分兑换系统,游客入住即可参与生态治理,该村光伏路灯覆盖率达100%,年碳排放量下降40%,成为国家级生态村的典范。

(栖又·涧云山)

这些年来,在宣城的山野当中,一批批民宿品牌随之涌现。它们有的偏向原生态,就地取材、旧屋改造,使当地乡土文化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传承;有的更为年轻化,由年轻人创办,把时尚元素植入田园乡村。

“根”与“脉”:文化生态双核驱动,锻造乡村振兴硬实力

人文经济学视野下,人们正从多个维度重新发现宣城乡村。作为乡村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的产物,“景村共建”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维度重塑着乡村振兴路径。

在宣城的精品民宿村建设蓝图中,民宿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生态价值的转化器。

(宣城市宁国市青龙乡龙阁村储家滩景区)

走进龙阁村储家滩景区,228棵百年古银杏开启“认养计划”——游客通过民宿入住可获得树木养护权,每年享受果实分红。这种“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模式,使古树保护资金增长3倍,更让农耕文化浸润现代旅居生活。而在赵村里,“共享厨房”让村民以厨艺入股,外婆的拿手菜“泾县焖面”成为招牌美食,带动户均年增收3万元,真正实现“留住乡味、共享乡情”。

(宣城市广德市桃园村 作者:蒋雷)

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愈发清晰。桃园村设立“鲜土特产品鉴中心”,竹笋、板栗通过民宿渠道直供长三角,溢价超30%;大南坑村推行“皖南318好物带回”计划,茶叶、竹器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数据显示,2024年宣城精品民宿带动农产品销售达1.2亿元,3.2万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当每间民宿都成为文化展馆,每个村落都变成生态课堂,乡村振兴便有了持续生命力。”正如精品民宿村培育行动负责人所言,民宿产业的“根”在文化传承,“脉”在生态永续,这正是宣城打造长三角康养文旅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

(灵秀山庄)

精品民宿村培育以来,宣城不断深化乡村民宿布局,推广“一宅两院”“农舍经济”等民宿发展模式、对标国家旅游等级民宿“皖美民宿”等标准,提升民宿品质和服务,着重推动“民宿+”产业发展,高质量发展民宿集群,走出了一个民宿和村落相映生辉,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路子。

(朝野别院)

当前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已发展到必须深挖内涵、厚植文化、文旅深度融合的新阶段。立足于精品民宿村的打造,宣城市的文化根脉正在繁衍生息,以更有生命力的形式赋能文旅发展,成为独特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

从精品民宿村培育行动走来,当数千家民宿化作数千个文旅窗口,当诗仙李白笔下的“相看两不厌”变成现代人的“旅居不思归”,这座文化名城已然找到打开“诗意经济”的密钥:让每一栋民宿都成为在地文化的展演场,让每一个村落都变身主客共享的桃花源。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