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和全球的创新领域中,汪卓明以连续创业者的姿态,活跃于多个产业,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推动多个产业模式的创新与迭代。他的经历跨越了中国与美国的创业领域,他以严谨的专业精神与深刻的行业洞察,赢得了来自产业、学界与创投圈的广泛认可。
汪卓明的第一次创业始于他本科期间。高考后,他意识到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尤其是高考志愿填报环节存在信息不对称,许多偏远地区的学生因信息缺乏而误选了并不适合自身发展的大学专业。教育信息不对称不仅影响个体的命运,更制约着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公平性。
针对这一问题,汪卓明创办了高考志愿研究中心CGRG希聚教育,致力于通过数据和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志愿填报建议与指导。其中他和北辰青年主导的“专业博物馆”项目,通过收集来自全国300所高校大学生和职场人士的真实反馈与专业经验,打造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大学院校和专业信息共享平台。连续6年,希聚教育通过科技赋能志愿填报,不仅创建独特的算法匹配机制,更与人民日报、凤凰周刊、南方周末等国内顶级媒体合作,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
仅2020年,“专业博物馆”项目的媒体总曝光量达到惊人的1.3亿次,累计帮助数十万高中生更加科学地选择专业,切实缓解了长期存在的“信息孤岛”困境。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这项目推出的专业指南书籍在获得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广东期间的肯定。这一重要时刻不仅彰显了“专业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更体现了其在推动教育公平、促进认知普惠方面的现实价值与政策意义。
汪卓明并未满足于首次公益创业的成功。在提拔合适的接任管理者后,他前往哈佛大学进修硕士。学业之余,他将大量时间投入到活跃哈佛的创业与创投生态,迅速成长为学生及校友创业社群中的核心人物。作为哈佛学联创投俱乐部负责人,他频繁组织与创业相关的活动与论坛。这些活动不仅为众多创业者提供了展示项目与获取资讯的平台,更连接了中美两地的投资者与创业精英,极大地促进了跨境创新与企业合作。彼时,几乎所有到访波士顿的顶级中美投资机构合伙人都会专程拜访他,以了解哈佛学生与校友的创业动态。凭借在中美创投生态上的杰出贡献,汪卓明在毕业后被选为哈佛投资行业校友会中国区副主席,继续以这一身份,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校友与创业者的连接与成长。
尽管已通过创办公益项目和行业协会为数万名学生提供了实质帮助,并积累了宝贵的组织经验,但汪卓明始终对自身能力与企业发展的边界保持时刻反省。尤其在公司进入规模化运营阶段后,他敏锐地察觉到:早期创业者的直觉与热情固然重要,但真正推动企业持续成长、跨越管理瓶颈的,是系统性管理方法与全球视野。他继续寻找下一阶段的深度学习与能力提升的机会。
面对多个企业的橄榄枝,汪卓明最终选择加入当时全球化扩展最迅猛的企业——字节跳动,并成为其创新业务 TikTok Shop 在北美的早期核心成员。这一选择并非偶然。TikTok 是中国首批在全球范围实现技术和商业双重输出的平台之一,代表着中国科技企业全球化探索中的新范式。汪卓明看重的,正是其平台背后所代表的“中国产业全球化管理”实践样本——他希望不仅仅站在中国的立场理解全球,更希望能在全球市场中深刻理解国际企业如何成长、如何被理解、如何赢得尊重。
加入TikTok Shop之初,正值该业务在美国“开疆拓土”的起点。作为第一个产品经理,汪卓明从零开始推动北美用户端的售后体验体系建设。他结合中美消费者习惯的差异,提出并主导了多款本地产品策略,有效提升了平台复购率与口碑。他的独特优势在于能够从系统视角出发,洞察并连接中美两大生态的优势与局限。他深入了解中国电商在用户转化和算法驱动上的领先经验,也精通美国市场在数据合规、消费者信任机制以及文化表达上的独特性。在TikTok内部,他不仅多次为高管团队提供围绕“中美电商生态和体验”的深度报告分享,还在组织内部充当桥梁,推动中美产品团队形成互通互信的产品观念。这种“中美融合”的能力,使他迅速成为公司内部不可或缺的连接者、洞察者与推动者。
仅3年时间,TikTok Shop即实现了过去传统电商十年才能积累的数十亿美元GMV,跻身美国最大的电商交易平台。但汪卓明并不满足于某个产品的成功,更关心如何打造跨文化、跨阶段的持续创新能力。他坚信,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企业,不仅要在本地土壤中茁壮成长,更要能在全球舞台上建立信任力。
在横跨教育科技与电商科技的创业实践中,汪卓明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工具,以系统性变革为目标。他相信,真正有价值的创新不是制造“概念风口”,而是扎根于行业痛点,用数据、算法与结构重塑推动产业本质的优化。从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到重构跨境电商的用户体验路径,他持续探索如何通过技术力量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服务透明度,并在实践中验证科技对传统行业的放大效应。这种对“技术+行业”的深度融合思维,也成为他在不同领域连续创业的底层逻辑。
从公益创业到电商科技,从本土运营到跨国协作,他所追求的,是用创业作为桥梁,回应这个时代真实而复杂的问题。他始终将自己视为一个世界创业者,一个致力于推动共识、信任与合作的行动者。未来,他也希望继续投身于全球创新社群之中,依然以“连续创业者”的身份不断探索,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携手,用更温暖、更长期、更可持续的方式,塑造一个更互信与互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