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的广袤农田里,纵横交错的黑色滴灌带如同大地的“毛细血管”,将生命之源精准输送到每一株作物的根系。曾经“靠天吃饭”的“望天田”,如今在高效节水滴灌技术的改造下,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宁洱县地处滇南山区腹地,受干热河谷气候影响,春旱频发,农业生产长期依赖自然降水,“雨养农业”模式制约着当地发展。水,曾是这里最稀缺的资源,也是农民心头最深的焦虑。
在勐先镇和平村的农田里,46岁的村民杨忠亮正熟练地调试着滴灌设备,他粗糙的手指轻轻拨弄着滴灌带上的出水孔,清澈的水流随即均匀地渗入土壤。“过去浇水全靠肩挑手提,两个人忙活一个多星期才能浇完一块地。现在有了滴灌,一个人半天就能搞定,省水又省力!你看这土层,湿润松软,既不板结也不跑墒。”杨忠亮笑呵呵说道。更让他欣喜的是,滴灌技术不仅节水六成以上,还大幅提高了肥效。
然而,新技术推广并非一帆风顺。勐先烟站站长王兴海回忆:“初期部分村民因操作不当导致滴水不均,造成近20%的水资源浪费。”为此,当地开设“滴灌课堂”,培养示范户,累计培训300余人次。勐先镇和平村的种植大户自会元如今已成为义务推广员,他热情地向村民们传授经验:“滴灌安装其实很简单,主管每段控制半亩地,只要地面平整,水流就能畅通无阻。”如今,宁洱县已形成“技术员+示范户+农户”的传帮带模式,技术采纳率持续攀升。
更令人欣喜的是,节水技术催生了“设施共享”的新模式。在烤烟采收后的空档期,滴灌设施转而服务于无筋豆、冬早蔬菜等作物。和平村村民自会元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滴灌设施每亩投入160元,烟草公司验收合格后每亩补贴125元,这套系统每年能用二季,主管第二年还可以继续用,折算下来基本不花钱。”目前,该模式已覆盖玉米、甘蔗、西葫芦等经济作物2500余亩,带动综合产值提升20%以上。
自2019年起,宁洱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针对山区耕地缺水痛点,构建“区域适配+定量管控+水肥协同”技术体系,通过新建水利设施、配套政策补贴和技术指导,实现每亩用水量下降超50%、烟苗成活率达95%的突破。宁洱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副经理徐登许介绍:“2025年,全县滴灌覆盖面积计划达6500亩,预计补贴81.25万元,并组建9支专业服务队全程护航。”
“下一步,我们将推进水肥药一体化、智能化滴灌升级,让盘踞在农田上的这一条条‘水龙’,真正成为助推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武器’。”徐登许信心满满地说。如今,在这片曾经干旱的土地上,滴滴甘露正滋润着希望,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图片由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许云玉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