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5月19日电 (记者 钟南)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2024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持续开展评估工作,并于5月19日上午发布了《2024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
此次评估以市场环境、法治环境、融资环境、创新环境和政策环境五个维度为核心,构建了由五个一级指标、二十四个二级指标、四十一个三级指标组成的评估体系。在数据采集方面,评估通过组织五十个城市报送资料、对企业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结合权威机构数据,共收集有效问卷逾五万份,确保结果真实全面。
评估报告指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整体持续优化,大多数城市在多个指标上的表现较上年有所改善,但区域、城市及行业之间仍存在差异。从具体维度来看,市场环境的得分差异最小,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成效显著。九成以上企业对市场准入、要素保障、政务服务等方面表示满意,四十余个参评城市的综合信用指数较上年有所提升。
从城市层面看,副省级以上城市在整体评估中表现领先,综合排名前十中占据九席。这类城市在创新和政策环境方面优势尤为明显,其中国家级创新载体、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技术合同成交额均大幅领先。七成以上副省级城市设有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服务机构区县覆盖率也远高于地级市。同时,苏州、无锡、合肥、金华、长沙和东莞等地级市,凭借产业基础和政策支持,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潜力加速释放。
区域层面上,东部城市综合得分明显领先,尤其长三角地区表现突出,上海继续位列第一。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追赶态势明显,武汉、成都、西安和合肥等城市在多个指标中跻身前列。然而,西部和东北部分城市在政策落实、产权保护、行政执法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在经营状况方面,尽管营收总体稳定,但盈利能力承压明显,企业“增收不增利”问题较突出。值得注意的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展现出更强韧性与信心,其在营收、创新计划和投资意愿方面均显著优于一般企业。
评估还指出,不同行业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差异化明显。如工业企业受成本上涨与订单减少双重影响,建筑业普遍面临回款难题,信息传输与软件行业人才紧缺,服务业则反映内需不足、订单下降等问题。评估呼吁有关部门在支持政策上加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
六年来,评估工作推动各地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机制。目前,多数城市已建立发展协调机制,部分城市设有专项督查机制,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也持续加强,全国范围内已有二十余个城市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超一千八百家各级服务中心陆续建成,线上线下服务平台融合加速。
企业满意度方面,调查数据显示,中小企业满意度总体评分由2020年的7.46分逐年提高至2024年的8.5分。其中,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满意度提升最为显著。
报告还梳理出优化发展环境的典型做法。例如,南京推进环评“打捆”审批改革,赣州推动市县同权改革,重庆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苏州探索综合查一次制度,深圳构建“虚拟园区”服务体系,厦门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宁波升级“易跨保”政策工具等。
此外,北京、济南、苏州、长沙等地通过设立专精特新企业扶持机制、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多项举措,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成都、广州、合肥等城市建立成果转化专班与转移平台,提升科技产业化水平;无锡、青岛、昆明等地加强大中小企业协同,打造产业合作新模式。
总体来看,面对复杂严峻形势,中小企业仍面临诸多难题,包括部分政策无法匹配新兴产业需求、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不足、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成本与回款压力加剧,以及公共服务体系薄弱等。报告建议,未来需从政策落地、科技创新、成本缓解、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助力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