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5月19日电(记者 樊菲菲) 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近日在北京举办。多位院士、科学家与产业界人士齐聚一堂,围绕基础科学突破、技术革命产业化应用、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演进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在致辞中表示,进入2024年、2025年,人类关于AI方面的进展进入快车道,具身智能百花齐放。但是,科技进步带来惊喜,同样也带来挑战。同时他强调,AI让信息获取变得异常简单,但往往会让人忽略信息的真实性,人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
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
解析AI大模型技术密码 探讨教育变革新路径
在人工智能技术呈指数级跃迁的当下,人类正站在文明演进的关键节点。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探索》的演讲。他指出,2025年人工智能发展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多模态;二是应用于GDP密切相关的行业,中国在推动AI落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他进一步介绍,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五个环节:数据获取、预处理、模型训练、微调和推理。
教育如何变革以回应智能时代的挑战?福耀科技大学校长、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教育家王树国深入分析了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变革趋势和蕴含的发展机遇。“世界在发生剧变,很多发明创造创新乃至新形态引领都来自于社会,社会实践走在理论的前面。”王树国指出,“大学必须从单一学科为支点传统的小圈子当中跳出来,直接与社会对话,与世界对话,这是21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在AI与艺术的交叉领域,北京电影学院原副校长、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孙立军提出,在AI时代,艺术创作人才的教育培养,更加要面对传统学科界限的破局。他表示,“我们要拥抱AI时代,我们要和它交朋友,而不能树敌。”
智能浪潮下的思想交锋
AI是否具备直觉?人和机器应该如何相处呢?针对这些问题,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亚勤,以及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三位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跨界思辨。
通用人工智能什么时候能实现?张亚勤认为涉及信息智能、物理智能和生物智能三大难点,预计整体需要15-20年才能实现。他指出,“这三个智能会并行发展,相辅相成。”
张朝阳强调人类直觉有不可替代性,“人总是心生一计,产生在自洽性之外的东西。”他表示,大模型、AI需要用大量的运算,物理研究很多东西都是一种自洽,能够自我解释。AI能够寻找自恰性,以它的方式理解物理、理解这个世界。
傅盛则持不同观点:“如果我们能够根据一个输入得到一个输出,而且每次都对,就算一种理解。” 他以AlphaGo的智能涌现为例,指出AI在围棋中展现的创造性落子与人类直觉本质相似,均是基于海量数据的概率函数涌现。但他同时强调,AI不会主动探索世界或产生好奇心,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所谓的梦想,仅是人类智能的放大器。
中国在AI等全方位领域追赶差距 张朝阳称晚生30年也会卷入AI
谈及目前中美AI差距,傅盛认为中国在工程化落地与应用创新上具备潜力,算法开源、算力替代方案(如小模型优化)及数据规模构成优势,尤其在Agent(智能体)等贴近场景的领域可能反超。”张亚勤则强调人才厚度是核心竞争力:“现在的年轻人,人工智能出来的速度,包括清华大学算下来整个是美国的5倍左右,人工智能最大的创新发生在过去五年,可能还有未来的五年。”
张朝阳总结,中国人首先聪明也更勤奋,再加上我们的人口多,更激烈的竞争,所以中国真的是在AI或者整个科技全方位领域都在追赶甚至超越,包括芯片领域,以及以后解决算力问题。
他直言:“如果晚生30年,自己也会卷入到AI里面,包括人形机器人,脑科学。”他指出当下是比特与分子、原子结合,物理世界与生物世界融合的时代,年轻时可追逐新兴风口试错,年长后则倾向于优化成熟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