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5月19日电 5月18日,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建构河流伦理 建设生态大坝"专题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水科院")与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以及River期刊联合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国际水电协会、亚洲河流生态修复网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大学协办。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四川大学副校长刘超出席并致辞。来自水利部及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及涉水国际组织代表出席。
王宝恩表示,河流是地球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摇篮,当前在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多重作用下,人与河流的关系日趋紧张,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水库大坝对建设生态文明的作用以及河流保护与治理,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指引下,提出了"建构河流伦理"倡议,以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他指出,要将河流伦理贯彻到大坝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运行全过程,构建更加生态的水利基础设施。中国作为全球大坝建设与工程技术领域领先的国家,愿同各方携手合作,积极推动河流伦理指导下的生态大坝技术研发与应用,共同促进河流保护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新的贡献。
夏泽翰表示,人与河流和谐共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高度评价中国在河流生态保护领域的积极探索,特别提到中国水科院发布的《河流伦理建构与中国实践》报告已成为工程实践中实现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典范,表示愿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方加强合作,推动全球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领域的对话与行动。
刘超表示,本次研讨会搭建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深入探讨水库大坝在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为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支持。四川大学长期开展山区河流保护与治理研究,为当前在气候变迁背景下推动生态大坝建设、提升流域治理能力贡献智慧。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水科院院长彭静、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超、国际大坝委员会副主席角哲也、三峡集团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多样性中心副主任姜伟、斯德哥尔摩水奖获得者阿西特·毕斯瓦斯、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副主任李鸿君、国际水电协会副执行长巴勃罗·巴尔韦德、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建筑与环境工程研究院教授禹孝燮分别围绕河流伦理与生态大坝、水电开发生态效应、河流泥沙输移环境、长江流域水电开发中的鱼类保护、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时代下的大坝作用、黄河生命健康、河流伦理与水电国际标准、河流伦理与环境伦理等议题进行专题报告。
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于2025年5月16日至23日举办,由水利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国际大坝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牵头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