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救灾物资管理指南》发布 助力应急慈善事业规范化发展

《社会力量救灾物资管理指南》发布 助力应急慈善事业规范化发展

来源:鲁网 2025-05-16 16: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5月11日,在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由中国慈善联合会主办,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承办的《社会力量救灾物资管理指南》发布会在成都举行。该《指南》是国内首个针对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物资管理的团体标准,旨在推动社会力量在应急救援中更加规范、高效地发挥作用,进一步提升应急慈善的专业化水平。政府部门、学术界、社会组织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成果发布。

填补行业空白 提供标准化指引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林岗在致辞时强调,《指南》凝聚了多方智慧,特别关注了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体现了中国慈善事业的精度与温度。未来,基金会将携手各方推动《指南》的落地实施,促进政社协同、能力建设和制度创新。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陈冬青指出,社会力量已成为我国应对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辅助力量。《指南》的发布,为会员单位提供了救灾物资管理的全流程规范化指引,填补了慈善行业救灾物资制度空白,对提升应急慈善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需求 构建科学管理体系

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副主任程明理详细介绍了《指南》的编制过程。该《指南》历时近一年,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国内外对标研究分析等方式,确立了协调支持、需求为本、透明公开、安全环保四大原则,涵盖物资分类、储备、募集、采购、运输、分配、发放等环节,并附有救灾物资参考目录、物资需求评估调研清单、救灾物资档案管理文件材料清单和评估改进措施。包括爱德基金会、北京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等在内的15家单位成为首批标准化建设单位。

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卢毅教授分享了《社会力量参与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研究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我国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历史脉络,提出“灾害-需求-参与-支持”四层嵌套式参与模式,并针对社会力量在能力建设、网络构建等方面的痛点提出对策建议。

科技赋能 提升社会力量救灾效能

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强教授在演讲中提出,《指南》的最大价值在于“从经验驱动转向标准驱动”,通过数字化技术助力实现精准预测、资源优化和跨区域协作。

在主题分享交流环节,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项目经理张睿展示了“数字关爱券”等创新工具,通过微信支付实现物资精准供应,解决传统救灾物资供需不匹配问题;招商局慈善基金会项目一部主任王军分享了“灾急送”公益物流机制十年经验,强调社会力量的协同价值。

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会长石欣等一线救援代表呼吁,社会救援力量要与时俱进,在政府主导的应急体系中找准定位,发挥灵活机动、贴近基层的优势。四川省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统筹中心社会救灾部部长杨波介绍了政社协同机制的建设进展,强调信息共享平台的重要性。

展望未来 推动社会力量能力提升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所长、二级研究员郭虹总结指出,从2008年汶川地震的“各自为政”到如今的规范化、专业化协作,中国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历程彰显了“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的中国特色模式。《指南》的发布是新的起点,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标准实施、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为参与全球灾害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该《指南》是“中国社会力量备灾救灾物资管理标准创制及推广项目”的成果,该项目由香港赛马会捐赠,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统筹管理,中国慈善联合会组织实施。《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应急慈善事业迈入标准化、协同化新阶段。中国慈善联合会呼吁会员单位以《指南》为行动准则,持续提升救灾物资管理水平,为构建韧性社会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