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对临床工作的认知,带着对医学的敬畏与探索,南昌大学临床医学学生杨雨卉前往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参加了为期两周的预防见习活动,先后前往感染科、感染ICU与健康管理中心等处,切实感受医院预防工作的。在这场理论与实践交织的见习之旅中,杨雨卉同学切实感受到医务工作者以“防”为盾,以“护”为矛,在乙肝与肺结核的院感防控中筑牢防线,在重症监护的超声影像里触摸生命律动,在慢病管理的长线服务中体悟医者初心。这段经历不仅是对课本知识的立体化注解,更让杨雨卉同学深刻理解了预防医学“关口前移、全程守护”的深刻内涵。
感染科:织密院感防控的“安全网”
推开感染科病区的门,淡蓝色的隔离标识与走廊里循环播放的洗手教学视频,无声传递着这个科室的特殊使命。在这里,乙肝患者的长期管理与肺结核患者的隔离治疗,成为同学们学习医院感染防控的生动教材。
“标准预防措施是院感防控的基石。”带教老师的第一课从一系列令人心惊胆寒的院感故事开始。在这里,杨雨卉系统学习了乙肝病毒(HBV)和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途径:前者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后者依赖飞沫核在空气中扩散。在乙肝患者静脉采血操作中,从双层手套的佩戴到针头回套的禁忌,每一步操作规范都镌刻着“零暴露”的目标。而在肺结核病房,N95口罩的密闭性测试、负压病房的气流监测,则让杨雨卉同学体会到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的精密性。
参与一例耐药肺结核患者的查房开药过程,让杨雨卉对院感防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患者入院时痰涂片阳性的警示标识张贴,到每日紫外线循环风消毒机的定时启动,从医疗废物双层鹅颈式封扎到出院后终末消毒的过氧化氢雾化处理,每一个细节都需严格遵循《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更令人印象的是带教老师对于“职业暴露”的普及知识:当模拟护士被乙肝患者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时,从局部挤血、冲洗到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的“黄金1小时”处置流程,让杨雨卉同学深刻明白院感防控不仅是技术,更是对医患双方的责任。
在乙肝患者的健康宣教中,杨雨卉同学参与了带教老师与患者的谈心谈话,观摩了老师如何结合“肝病饮食金字塔”模型,用可视化工具讲解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原则。面对一位因歧视而拒绝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老师示范了共情沟通:“乙肝不会通过共餐传播,规范治疗能让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这句话不仅消解了患者的焦虑,更让杨雨卉同学懂得:消除社会歧视,本身就是一种更广义的“院感防控”。
感染ICU:在生命监护中锤炼临床思维
转入感染ICU,这里的时间以监护仪的波形和血气分析的数据为刻度。在梅毒器官衰竭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救治中,杨雨卉同学不仅学习了重症医学的“雷霆手段”,更学习了在超声引导下探索脏器功能的“可视化”评估。
清晨的ICU查房像一场精密的作战会议。带教医生指着床旁超声屏幕上的下腔静脉变异度解释道:“这个数值<15%,提示容量反应性良好,可以适当利尿。”杨雨卉同学跟随老师的讲解分析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心功能,思考如何进行进一步的治疗。这种将病理生理与影像学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让杨雨卉同学跳出课本公式,真正理解“个体化治疗”的含义。
在老师指导下,杨雨卉同学学习了如何操纵超声探头。从“FAST流程”快速评估创伤患者的腹腔出血,到用肺部超声鉴别心源性肺水肿与ARDS的“B线征”,这台被称为“可视化听诊器”的设备,让杨雨卉可视化的看到了生命的“搏动”。最难忘的是一位肺癌患者,实践课上学习的胸腔穿刺操作,第一次在病人身上得到可视化。
陪同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CT检查,于杨雨卉而言更是一堂生动的感染控制实践课。从转运前呼吸机管路的密闭性检查,到检查后设备表面的过氧化氢湿巾消毒;从与影像科医生的“电话预警”到返回ICU时的通道规划,每一步都在践行“将感染风险锁在最小范围”的原则。老师的话令人深思:“重症患者的每一次移动都是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而预防医学的思维,就是要在动态中寻找最优解。”
健康管理中心:书写慢病管理的“长情诗”
步入健康管理中心的糖尿病专科门诊,大屏上的“血糖管理十年规划图”赫然在目。在这里,杨雨卉同学见证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从筛查到随访的全周期管理,更在内分泌科病房读懂了“医患共照”的深远意义。
参与糖尿病足高危人群的季度随访,我们学习如何给病人检测眼底动脉的病变,如何用精密仪器检测病人四肢血管的病变,以期帮助病人早期发现相关并发症并进行干预。这种基于生活场景的干预策略,让杨雨卉同学明白:真正的健康管理,需要走进患者的人生剧本。
以预防为舟,驶向健康中国
两周的见习历程,杨雨卉同学跟随着老师在感染科筑牢院感防控的堤坝,在ICU的超声影像里聆听生命重搏的强音,在健康管理中心书写慢病管理的长卷。这三个维度恰如预防医学的三重境界:阻断传播链的“当下之防”,优化治疗决策的“精准之防”,以及提升生命质量的“未来之防”。
当迎着夕阳踏出医院大门时,杨雨卉同学更加笃定:预防医学工作者既是敏锐的“流行病学侦探”,也是温暖的“健康守门人”。从乙肝患者的病毒载量监测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曲线优化,从ICU的感染控制动线到社区的健康档案更新,医务工作者们愿以毕生之力,将“治未病”的智慧化作万千百姓的生命守护——因为预防医学的终极使命,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从容绽放,让健康中国的愿景扎根于每一寸土地。(南昌大学焕奎书院 杨雨卉)
图为带教老师向同学们展示如何穿脱防护服。 杨雨卉 供图
图为带教老师向同学们讲解健康管理知识。 杨雨卉 供图
图为带教老师向同学们讲解全科医学知识。 杨雨卉 供图
图为同学学习肺结核病人的病理报告。 杨雨卉 供图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