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荆楚大地上,有这样一位扎根基层的烟草人,他用二十年的坚守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用过硬的技术和真挚的服务赢得了烟农的信任与赞誉。他就是枣阳市烟草专卖局烟叶调制师郭永亚,一位从田间地头成长起来的“烟草行业技术能手”、烟农心中的“贴心人”。
把论文写在烤房里
2005年,刚从河南农业大学烟草种植专业毕业的郭永亚,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了襄阳烟草的大门。初到岗位时,面对烟叶烘烤技术的复杂性和地域差异性,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的差距让他一度手足无措。但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让他迅速调整状态,凭借着坚持与努力,从一名的青涩烟叶新人,到如今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图为郭永亚查看大田烟叶长势
“烘烤是烟叶生产的‘最后一公里’,关系着烟农一年的收成。烤坏了,烟农一年的心血就白费了。”这是郭永亚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份责任感驱使他白天跟着老师傅下田学习烟叶采收标准,晚上蹲守烤房记录烟叶变黄、失水状态。为了掌握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烟叶烘烤规律,他连续多年在采烤季与烟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坚持守在烤房,反复试验、调整工艺,一项项数据、一张张照片清楚记录着烟叶脱水变色情况,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数据见证了他的执着。
图为郭永亚荣获烟草行业技术能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郭永亚所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经验和技术也在不断积累。在近年来的烟草行业调制技能竞赛中,郭永亚屡创佳绩:2018年,在中国烟叶公司举办的烘烤实操技术培训暨技能比武中获得三等奖;2020-2023年,在湖北省局组织的烟叶调制竞赛中多次获得二等奖,获得了烟叶调制高级考评员、裁判员资格;在2024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烟叶调制员赛项中,个人排名全国第23名,被授予“烟草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烘烤的烟叶等不起
在枣阳烟区,“烘烤问题找小郭”是烟农们的共识。他的手机号被烟农们备注为“烘烤110”,微信里有20多个烟农技术交流群,为了方便烟农随时联系,在烘烤季节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烟农有需求,他总会第一时间赶到。
图为郭永亚为烟农开展烘烤培训
2023年,枣阳烟区遭遇极端干旱天气,传统烘烤方法易导致烟叶烤青烤杂。郭永亚和同事们一边查阅资料、请教专家,一边蹲守烤房调试旱黄烟烘烤工艺。他连续一周吃住在烘烤工厂,晚上每隔1小时就记录下烟叶状态变化,最终赶工设计出旱黄烟烘烤方案,帮助烟农减少烘烤损失。
“多亏了郭师傅,不然我这一炉子烟就瞎了!”枣阳吴店镇的烟农杨朋记得,去年自家烤房风机停转已是深夜,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郭永亚的电话,没想到郭永亚半小时就带着备用风机赶到现场。“他总说‘烘烤的烟叶,烟农等不起’,所以从不推辞。”杨朋说。
在他的电脑里,存着一幅幅烘烤曲线图——上面标注着襄阳所有产烟乡镇的烘烤特点。从襄州到南漳、再到枣阳,他的足迹辗转襄阳的三个产区,把智慧和汗水挥洒在襄阳烟叶生产一线,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郭永亚指导烟农开展烤后分析
除了扎根一线服务烟农,郭永亚还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他先后参与科技项目十余项,参与研制的“一种便于装运的分体式烤烟房”,集坚固耐用、移动方便、节能环保、智能控制于一体,有效破解了烤房设施综合利用率低的难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设计的“一种湘烟3号上部烟叶挂灰烟降低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该工艺有效降低了当地上部烟叶挂灰烟比例,提高了烟农收益,深受烟农好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青涩学子到行业标杆,郭永亚的成长轨迹印证了“厚积薄发”的力量。他像一株生长在烟田里的烟苗,把根深深地扎进泥土,用初心守护烟农的“金叶子”,用匠心不断攀登烟叶调制技术的高峰。如今,他依然活跃在烟叶生产一线,继续用行动践行着“为烟农服务”的初心。正如他所说:“我们烟叶人的光,不在领奖台上,而在烟农的笑脸里。”(高传奇)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