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伏技术的校园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与实践

基于光伏技术的校园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与实践

来源:鲁网 2025-05-14 16: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节能减排,更好地满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深化建筑可再生能源集成应用,推动既有建筑屋顶加装光伏系统,推动有条件的新建厂房、新建公共建筑应装尽装光伏系统。

高校在社会发展中肩负着重要角色,绿色转型不仅引领着环保理念的传播,更展现出了对可持续发展的坚定信念。

四川天一学院所处地区水平面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170.8kwh/m2,属我国第四类太阳能资源区域。2021年,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充分利用区域优势,项目静态投资656.81万元,单位千瓦静态投资2800元/kW和投资345.75kWp总装机,打造校内分布式光伏项目。本工程利用学校建筑物的屋顶和空闲的地面,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建设光伏发电项目。

光伏项目的经济效益。光伏发电作为绿色清洁、环保低碳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多学校出现光伏电站的身影,“光伏校园”成为新能源科普教育的生动范本。

学校深入推动产教融合,与清源科技携手打造“光伏校园”,充分利用学校建筑屋顶、绿地地面等适宜空间场地,开展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助力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教育体系。

学校光伏工程采用绿色能源-太阳能,并在设计中采用先进可行的节电、节水及节约原材料的措施,能源和资源利用合理,设计中严格贯彻节能、环保的指导思想,在技术方案、设备和材料选择、建筑结构等方面,充分考虑了节能的要求。通过贯彻落实各项节能措施,本工程节能指标满足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学校光伏电站工程的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体现。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1865.25MWh。按照火电煤耗每度电耗标准煤328g,投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611.8t,每年可减少CO2排放量约1473.51t、SO2排放量约16.08t、氮氧化物排放量约16.08t。此外,每年还可减少大量的灰渣及烟尘排放,节约用水,并减少相应的废水排放,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光伏项目的社会效益。光伏电站的生产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不产生任何污染物,因此光伏电站的建设代替火电厂的建设,将大大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充分利用可再生的、清洁的太阳能资源,节约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减少污染、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其社会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太阳能工程突出的优点是环境效益好,不排放任何有害气体和废弃物,不需要移民,对人类生活居住干扰小。该工程所在地区为天一学院,整个范围不大,对土地产生的影响非常小。

光伏专业人才需求。光伏电站作为清洁能源走入校园,既满足学校的用电需求,减少用电成本,又可以作为普及新能源的科普基地。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实践与理论同样重要,学生对新能源有更加直接的认识,相比在书本上学习更生动。最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研究新能源的热情,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建设环保节约型校园。

学校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让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让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成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和支撑力量。学校以光伏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拓展了招生专业层次和规模,优化了专业结构,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川天一学院 刘洪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