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小和山麓的实验室中,杭州微伽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们正专注调试着最新一代量子重力仪。这台精度达到微伽级的“国之重器”诞生的背后,是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持续深化校地合作的探索实践,高校实验室、科研院所与民营企业联动,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大跨越。
在环小和山创新圈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15所高校院所,曾经却因缺乏有效联动,陷入“创新孤岛”困境。留下街道联动17个村社、园区与高校院所,串联起创新要素,激活创新单元,让沉睡的科教资源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能。
建立创新共赢链、产学共研延链、资金共享补链、人才共育强链的“四共”工作法,开展校地人才“双向互派”工作,探索“科技村长”模式,充分发挥“科技村长”在资源、技术、渠道、信息等方面的磁吸效应。同时,实施“比干劲拼贡献、比速度拼业绩、比作风拼口碑”竞赛机制,累计解决企业诉求380余件。
深化“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模式,建立浙工大“知名校友企业库”“科研成果库”“发明专利库”“校企合作库”等产学研“四库”,开展校友回归专项行动。创新推出建圈强链人才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共3500余人、领军人才274人,入选“西湖英才”项目26个。
发挥高校科创资源优势,实施科技企业“倍增培育”计划,落地天道量子研究院等3大科创平台,促成产学研合作42项、成果转化38项。引进国家高新企业10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20家,落地科技类项目367个,实现10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签约。留下街道打造的科创新高地蓄水池“小和山科学城”目前已集聚关联企业74家,引进企业总部6家,累计培育上市后备企业12家。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