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枣阳,本应春雨润田,却因久旱无雨显得格外焦灼。自去冬今春以来,当地迟迟未见有效降雨,烟田干裂,垄体无墒,覆膜干硬。面对多年未遇的旱情,枣阳烟区紧扣“抗大旱、保质量”主线,科学应对、多措并举,打响了一场科技护苗、合力保苗的“烟苗保卫战”。
壮苗先行,以“根”应“旱”
“今年的移栽,是我种烟叶五年来最‘旱’的一次。”在太平镇田间,烟农姜义勇望着刚栽下的烟苗感慨道。脚下虽是干裂的土地,眼前却是一株株叶色浓绿、挺拔生长的烟苗。这一切,源于一场早已悄然展开的“抗旱接力”。
(图为枣阳市烟技员在指导农户开展滴灌铺设作业/王佳丽拍摄)
面对极端天气,枣阳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坚持“先保壮苗、再保移栽”的部署。各育苗点科学控水控温、精准管理剪叶,提升烟苗根系发育与抗逆能力。烟技员代存迪介绍:“根壮苗强,更易成活。”一批批健壮烟苗如期出棚,为干旱中的移栽赢得主动。
(图为枣阳市太平镇育苗大棚剪叶炼苗场景)
“合”力攻坚,共克时艰
在旱情之下,烟叶专业合作社迅速响应,发挥组织优势,统筹物资、调配水源,打通“人技物”全链条,构筑起抗旱“协同网”。
“大伙儿都跟一家人似的,有困难,咱一块儿扛!”合作社理事长张照稳这样说。合作社社员分工明确,合理避开高温时段,抢抓早晚移栽“黄金时间段”,实现“栽一株、浇一株、活一株”,确保每株烟苗定根水不低于3公斤。部分种植大户也自发协调喷灌设备、分享经验,形成“烟区一盘棋”的暖心局面。烟农高广丽笑言:“今年的用水,不能‘省’,只有‘猛灌’才能才能保命。”
(图为合作社专业化服务团队移栽场景)
“滴灌”上场,“科技”撑场
滴灌,是这场抗旱攻坚战中的重要利器。今年,枣阳烟区继续加大滴灌技术应用力度。
在太平镇,技术人员正对滴灌设备逐一调试,随时准备开启灌溉作业。各烟站在移栽前统一协调筹备水源,设置临时水池、水桶,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水路,确保每一株烟苗“喝足水”。高空中,无人机巡视作业,一旦发现苗势偏弱地块,立即启动应急补水。技术与人力“双轮驱动”,为烟苗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在太平镇李岗村烟田,纵横铺设的黑色滴灌带如神经网络般延伸至每一株烟苗的根部。烟农老高感叹:“以前看天吃饭,现在靠科技吃饭,滴灌节水,苗还长得更好!”
(图为枣阳市太平镇烟田滴灌作业)
截至4月25日,枣阳烟区1.4万亩烟田如期全面完成移栽,烟苗首次移栽成活率超过98%。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技术与组织的协同发力,是烟技员奔波田间的身影,是烟农挥洒汗水的见证。
立足抗大旱、抗长旱,枣阳产区的灌溉补水仍在继续。走在枣阳的烟田间,一株株新苗在干裂的土地上迎风挺立,像极了这片土地上每一位种烟人的模样——坚定、实干、迎难而上。(肖向阳、代存迪)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