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玖:“三牛”精神践行者

周华玖:“三牛”精神践行者

来源:鲁网 2025-05-13 10:4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云南中烟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制丝车间,有这样一位牛人,干过车间操作工,参与过驻村帮扶,曾经也是纪检监察“铁包公”,现在成为了一名车间管理者。

他用16年的党龄,生动诠释了“三牛”精神的内涵,把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锐意进取的韧劲都浸入了在基层的每一天。他就是制丝车间管理作业长——周华玖。

彝家大山“拓荒牛”

2018年3月,刚30岁出头的周华玖主动请缨赴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环州乡千则古村做一名驻村队员。面对“一穷二白”的艰苦环境,他立下“拓荒牛”之志,带领村民打响脱贫攻坚战。

“队友们,我们要敢趟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拓出希望的田野。”

3年时光,3本泛黄的民情日记,416户村民的门槛印记,见证了他的乡村治理。

常坐百姓炕头,方知冷暖疾苦。周华玖带头筹集资金修建公路、拦河坝、活动场所,实施危房改造与“厕所革命”,在1800米的山区成立“千则古村种养殖产业合作社”,发展林下生态土鸡养殖、黑山羊养殖及河谷经济作物种植,推动村民人均年收入从建档初期的2400元跃升至12800元,实现261户1016人稳定脱贫,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离别时,父老乡亲集体来到村口送别,老大娘往他怀里塞了两个鸡蛋,“华玖,路上慢点,可要常回家看看!”

周华玖眼眶泛红,望天强忍泪水,哽咽道:“阿婆,我一定回来看您,看望乡亲们。”

周华玖以“拓荒牛”的果敢,让昔日贫困村完成“蝶变”,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纪检监察“老黄牛”

载誉归来的周华玖,一转身就扎进工厂纪检监察室,化身“纪检战士”,以“老黄牛”的勤勉深耕监督执纪一线。

面对新领域挑战,他坚持每天提前到岗,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党纪法规和审查调查业务,整理形成系列学习笔记。为提升监督实效,他还和同事一起对工厂监督执纪工作的流程进行优化,通过制定监督清单、绘制流程图解、制作操作视频等一系列“组合拳”,推动企业廉洁风险防控体系有效运转。

路过他的工位,你总能看到他把案头文件梳理得井井有条。

“纪检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个环节都要经得起推敲。”周华玖如此说到。

同事评价到:“他把纪检工作做到每个细节,就像老黄牛犁地,一寸一寸往前拱。”

清廉车间“孺子牛”

竞聘制丝车间管理作业长后,周华玖把服务职工的宗旨融入日常管理,延续驻村期间“走门串户、听民所需”的工作方法,将“孺子牛”精神从扶贫一线带到车间管理中,被同事们称为“周周工作法”。

“张姐,你儿子下周举办婚礼,别忘了在新媒体系统上进行婚丧嫁娶报备。”

“浩源公司的乔工吗?车间的项目管理员是否存在‘吃拿卡要’方面的情况?”

作为党总支纪检委员,周华玖创新推出“双线”廉政教育模式,组织车间干部职工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法院庭审现场,制作生动鲜活的廉政漫画展板;针对职工反映集中的“小微权力”问题,建立婚丧嫁娶报备制度、供应商接待规范等多项管理制度;开通“廉心桥”线上意见箱,定期收集整理职工意见建议,做到件件有回应、事事有落实,让监督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从机器轰鸣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从监督执纪到产业工人人生赛场,周华玖用“三牛”精神为人生坐标,交出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合格”答卷。

(云南中烟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 文/图 钱丽)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