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北京5月12日电(记者 蒋成龙)今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中国地震局发布《防震减灾基本知识与技能大纲》(简称“防震减灾18条”),旨在进一步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减轻地震灾害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是全国层面首次编制的防震减灾基本知识与行为技能规范,共包括18条内容及其释义。其中,基本知识和理念共9条,包括科学认识地震、地震空间分布规律、地震震感、地震灾害、地震观测、地震预报、地震预警、震害防御、防震减灾需要人人参与等;基本行为和技能共9条,包括主动学习防震减灾知识、获取地震信息服务、应对地震谣言、重视房屋抗震能力、做好应急准备、震时应急避险技能、震后自救与互救技能、震后生活技能等。条目聚焦需求、力求精炼,释义通俗易懂、清晰简洁,有助于指导地震部门、社会组织、志愿者强化重点内容科普,为新闻媒体和自媒体等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提供依据,合力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与应急避险能力。
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防震减灾基本知识与技能大纲》强调,尽管地震发生不可避免,但科学认识地震致灾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防御和应急避险措施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减少地震灾害损失。防震减灾既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和公众的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