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影像记忆|巾帼英豪

1936年8月2日,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市)的刑场上,突然响起《红旗歌》的雄壮歌声。面对侵略者的枪口,一名身形瘦削却神情坚毅的女子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慷慨就义。

抗战影像记忆|巾帼英豪

来源:新华社 2025-05-12 09:5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

1936年8月2日,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市)的刑场上,突然响起《红旗歌》的雄壮歌声。面对侵略者的枪口,一名身形瘦削却神情坚毅的女子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慷慨就义。

这名女子就是赵一曼,四川宜宾人,牺牲时年仅31岁。

彼时,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为挽救国家于万一,这位地主家的小姐隐姓埋名,只身奔赴东北参加抗联。一次战斗后的养伤期间,被日军发现,战斗中再度负伤,昏迷被俘。酷刑之下,赵一曼宁死不屈,严词痛斥日军侵略罪行。最终,不幸被敌杀害。

拼版照片:右图为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新华社记者谢剑飞2025年4月8日摄);左图为赵一曼像(资料照片)。为了铭记抗战历史,部分城市的街道以抗战英烈的名字命名。一个个英雄的名字,定格下一段段难忘的抗战记忆,时刻提醒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铁血丹心照芳魂。赵一曼正是民族存亡之际千千万中华女子的真实写照。

十四载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面对着侵略者的穷凶极恶,广大女同胞们以无畏的精神投身于抗战洪流中,展现出无限的热情和无穷的力量。她们或英勇作战于前,或奔忙保障于后,用自己柔弱的身躯,书写了壮丽的抗战诗篇。

这是大后方女工为前线纺纱织布。
1933年,日军进犯华北,长城抗战打响。华北妇女界代表深入喜峰口前线劳军,四位女士特地手捧着战士的大刀,拍下了一幅有纪念意义的照片。

柔肩亦可担重任,巾帼何须让须眉。

早在1939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妇女在抗战中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抗战期间,广大妇女不仅奔走呼号,鼓舞士气,还捐钱捐物,出人出力,投身生产建设,献身后勤保障。

河北平山南庄村刘汉兴参加了志愿义务兵,他的父母、妻子、弟弟备好毛驴送他入伍,临行时亲切叮咛。沙飞 摄
河北涞源杨家庄妇女做军鞋。沙飞 摄
妇女纺线。沙飞 摄

在根据地,在游击区,女同胞们都被动员起来。在华北,尤其是在晋察冀边区,凡15岁至45岁的妇女,大都参加了自卫队。

她们以锄头、棍棒等为武器进行军事训练,有的担负着站岗放哨等工作,有的上前线抬担架运弹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守护着祖国每一寸国土,成为抗战当中不可缺少的巾帼力量。

护士给八路军战士上药。沙飞 摄
“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石少华 摄
太行解放区的妇女自卫队。徐肖冰 摄
晋察冀边区女民兵。沙飞 摄
女民兵投弹比赛。沙飞 摄

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

她们是战士,是尖兵,是英雄。

2025年4月24日,观众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89年前,就在被押赴刑场的途中,赵一曼给心爱的儿子写下绝笔:“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不屈,是中华女子最伟大的品格。

主笔:刘金海

编辑:章磊、张铖、方欣

视觉:胡秋思

图片:中国照片档案馆

【责任编辑:万月英】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