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师傅,您看这根燃气管道是不是对应图纸上的这个地方。”年轻的司炉操作工张翠友正和燃气锅炉项目的技术骨干吴剑请教自己的疑惑。
面对燃气锅炉这个“新家伙”的“挑战”,小张可是乐在其中。这是小张参加工作的第3个年头,包括司炉工在内,目前的他已经能在供水、供电、机械修理等4个岗位上应对自如。
体系加持,拓宽成长路
自云南中烟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动力车间推行“三融三促”人才培养模式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向“一岗多能”。
所谓“三融三促”,就是将车间年龄结构划分为“老、中、青”三个层次融合培养,以“老”促发展“合力”,以“中”促服务“效力”,以“青”促创新“动力”。为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动力车间以“三融三促”为体系,严格落实师带徒、修理人员轮训操作岗、实训基地锤炼、季度性开展技术练兵和“青苗训练营”、“X特需”学习小组等6项人才培养措施,在复合型操作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后备人才等培养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个性分析,精培提效能
为动态掌握人才培养情况,动力车间将“三融三促”积分看板作为个人成长量化依据的同时,周期性分析人才特点,以此动态调整人才培养路径,充分将“6项措施”与不同人才成长路径的适配度“拉满”。这种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个人发展意愿和车间培养意向实现“双向奔赴”,大大提升人才主动进步的积极性。
作为动力车间第一批“一岗多能”人才,年轻的徐懿已经早早地当上了“小师傅”。随着车间人员年龄结构的上移,越来越多手握“满级”经验的师傅将要退休。借着人才培养的这股“东风”,越来越多像小刘一样的年轻人,能够打破设备机型壁垒,去胜任不同的岗位。
截至目前,动力车间复合型操作人才数量已从7人次增加至73人次,掌握3种以上设备操作技能的人从0人增加至36人。有效缓解了“退休减员”对生产操作人员轮换的影响,岗位工作界限逐渐延展,一人管多种设备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技多不压身,跟着车间培养方案走,我感觉能学到很多有意思的技能!”去年刚分到动力车间的李杨说到。
然而,随着工厂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动力车间“三融三促”人才培养体系也将不断革新,为发展的脚步不断注入人才源动力。
(云南中烟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 文/图 武小骞)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