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北莽莽群山中,一个地名的变迁暗藏文明密码——隋代设“务川县”,元至元年间因婺星陨石降落此地,取“婺星(女宿星)耀世”之意改称“婺川”,喻示文化繁荣、人才辈出的美好愿景;新中国成立之初,复名“务川”,既保留文化记忆,又彰显“务本崇实”的育人理念。
从婺川到务川,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承载着千年的文脉和教育梦想,这片土地始终以仡佬族为教育传承主体,在1400余年时光长河里,将丹砂为墨的启蒙智慧、九天母石“立教化民”的传说与青山秀水的育人馈赠,熔铸成一部鲜活的民族教育史诗。
千年文脉:黔北书香的基因密码
千年仡乡,历史绵厚,文脉昌盛,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文化教育的热土。
作为贵州建制最早的县邑之一,务川教育发展脉络清晰可溯:明代早期,务川知县刘镗在此建立学宫。自此文风蔚起,至清代时期,境内先后形成多座书院及十余所乡村义学的办学格局,为仡佬族聚居地的文化传承奠定坚实基础。仅在明代一朝中,务川便考取进士2人,占同期整个黔北四府十三县进士总数的一半,这组数据堪称“婺川”教育实力的硬核证明。其中,正统九年进士申祐的传奇人生,成为务川教育最生动的注脚。
这位从务川学宫走出的寒门学子,其忠孝义的故事在务川口口相传:少年时持棒击虎救父,中举后冒死鸣冤救师,正统十四年更是在土木堡之变中三度护驾而殉难于国。其事迹载入《明史》,在务川龙潭千年仡寨,申祐祠堂与学宫遗址至今仍传递着“立身以立学为先”的精神火种。
这种崇文重教的传统在近代得到延续:1932年,务川县立中学在明清学宫旧址挂牌成立,务川的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0年至1970年间,务川人硬是随着蜿蜒山径,用背篓背出了20所村级小学,在丹砂矿区旧址上新建5所中学,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教育普及率。
现代实践:让文脉活在课桌之上
厚植教育沃土,书写育人新篇。步入新时代,务川正将千年文脉转化为育人创新的澎湃动能,教育工作又取得了一份份可喜成绩单。
新增作物生产技术、电商直播专业2个,开设社团20个;职教高考录取率达81.57%,就业率达到97.97%;选派24支队伍55名师生参加遵义市职业学院技能大赛,获得奖项22个……这是务川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2024年奋力书写的优质教育答卷。
本科上线率达70.7%,较2023年增长10个百分点,艺术单班上线率达100%……务川自治县第二高级中学2024年的成绩也同样耀眼。
塔吊高悬,钢架林立,机器轰鸣,挖掘机、压路机来回穿梭,建筑工人铆足干劲……丹砂中学建设项目也按下了“快进键”,干出了“加速度”。该项目建成后,可规划教学班级39个、容纳学生1950名,将有效缓解初中生入学压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系统性的改革创新:近五年投入4.08亿元实施“教育强基”工程,新建改扩建学校15所。截至目前,务川自治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29所(含教学点),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所,省级示范性高中2所,省级特色示范性学校1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1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6所,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均衡化教育的需求。
务川的教育事业,不仅承载着千年的文脉,更肩负着新时代的使命。近年来,务川自治县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持续强化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全县各类各级教育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正如龙潭古寨新刻的训言:“丹砂续写千秋墨,务本育才万代春。”从明代学宫的晨钟到智慧课堂的云平台,从书院山长的戒尺到名师工作室的云端教研,务川用时间证明着:当文脉深扎育人沃土,教育便能绽放永恒生机。这片承载千年智慧的土地,正以“务本崇实”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的教育答卷……
(全媒体记者 游亚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