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交通脉络串起市井街巷文旅盛宴

漫评:交通脉络串起市井街巷文旅盛宴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07 15: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今年“五一”假期,从南宁、柳州、桂林等去往广州、成都、桂林、北海等热门方向的旅游需求旺盛,客流以旅游探亲为主。国铁南宁局密切盯控客流变化,旅客列车开行方向覆盖了北京、上海、天津、吉林等全国26个省区市,并在高峰时段安排动车组全部上线运营。(据人民日报客户端5月6日报道)

刚过去的“五一”假期,3.14亿人次的出行脚步丈量着山河锦绣,1802.69亿元的消费活力跃动于市井街巷。这场文旅热潮中,流动的不只是人群与消费力,更有一张以交通为经纬、串联起“诗与远方”的现代网络,在华夏大地编织出经济美图景。

交通动脉的畅通,让“出发”变得轻盈。高铁4小时内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群的“圈层效应”,催生了年轻人“昼游洛阳夜长安”的跨城快旅。民航日均万余架次的航班织密空中走廊,使“南下避暑、北上踏青”的南北互游成为常态。而县域旅游的升温,则受益于“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的毛细血管延伸。当贵州“村超”赛场涌入数万自驾游客,当黄河流域小城因骑行绿道爆火,当八桂大地人们坐着高铁去赶圩成为“快旅慢游”常体验……交通基建的普惠性正悄然改写文旅市场的传统版图。

流动效率的提升,重塑了旅游经济的逻辑。从“通勤式旅游”到“即兴式度假”,游客不再困于路途耗时,而是将时间转化为体验的密度。京津冀、长三角的“高铁2小时旅游圈”内,博物馆夜场与早茶档口无缝衔接;西北大环线公路上,新能源车充电桩与露营基地的配套,让自驾游从“耐力赛”变为“舒适行”。交通与文旅场景的深度耦合,使“在路上”本身成为一种可消费、可增值的体验。

人流与消费流的交织中,交通系统的韧性亦经受住了考验。面对假期首日超6000万人次的铁路单日客流,智慧调度系统通过动态增开列车、延长地铁运营,将“拥堵指数”转化为“安全指数”。而景区接驳专线、共享电单车等“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则用精细化服务填补出行链的缝隙。当“人享其行”照进现实,文旅热的背后是基础设施与服务能力升级提供的坚实保障。

这场文旅盛宴,也是观察中国经济脉动的窗口。从飞驰的高铁到智能的导航,从跨省公交化开行的旅游专列到深山古镇街圩新铺的柏油路,交通网络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激活了沿线城镇的商业潜能。当“流动”成为常态,文旅产业便不再是孤立的风景,而是与交通、科技、服务深度融合的经济生态系统,在人与城的双向奔赴中,持续释放发展动力。(彭泷阩)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