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中烟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精品制丝车间,张师傅的“铁杆老伙计”——一台服役26年的SQ311A型切丝机,却在生产旺季频频“闹脾气”。
“老陆!刀门间隙又耍性子了。”随着张师傅的呼唤,维修班长陆建明快速赶到现场。这已是这台设备本月的第3次“急诊”。经过仔细排查,陆师傅揪出病根:“病灶就藏在排链链轮组件与墙板的接合处。设备老化导致墙板变形,高强度运转下摩擦加剧,切丝精度都跟着打折扣。”
切丝机调试
一场设备“会诊”随即展开。设备员古志祥眉头紧锁:“要换墙板得拆整套传动系统,咱们既没现成技术资料,又缺专业指导,这可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修理工冯云波推了推眼镜:“依我看,润滑系统也亮红灯了,摩擦力才会暴增。”
年轻技术员鲁杰举着图纸插话:“链轮组件的安装角度可能有毫米级的偏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思维火花在会议室里迸射。
抓住A、B区生产间隙,维修团队兵分三路展开攻坚。陆建明带领突击组化身设备“外科大夫”,在叮当作响的金属碰撞声中,精准拆解传动系统。当遇到传动轴卡死的棘手难题时,老中青三代维修工围成铁桶阵,靠着手感经验破解了图纸与实物不符的谜题。
零件拆卸现场宛如精密实验室。谢师傅边打磨零件边感慨:“这次可算把压箱底的绝活都使出来了。”古志祥白天测绘零件,夜里视频连线专家,协助供应商紧急赶制出适配的定制件。鲁杰跟着老师傅马永福,用千分尺反复调整各型轴承座、轴承与轴组的装配定位,反复校准摆动气缸机构、传动链轮组位置,将误差控制在发丝粗细的范围内。
经过数日的攻坚,切丝机脱胎换骨重焕生机:切丝机墙板变得锃亮如新,链轮运转也变得平稳顺畅,0.7毫米的丝束如金线般均匀倾泻,张师傅摸着温热的设备笑道:“这老伙计的筋骨比年轻时还硬朗!”
硝烟散尽,维修团队却未收兵。他们将整个维修过程制成“病例档案”。从故障表征到“手术”方案,从技术参数到操作要诀,图文并茂的检修手册沉淀着集体智慧。陆建明在总结会上说:“咱们这不是修了台设备,而是建了座技术库。”
(图片由云南中烟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王海晶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