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烟草专卖局聚焦“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目标,深入帮扶结对村大峃镇余山民族村,以“调研+产业+民生+党建”四维联动模式,不断书写乡村振兴的暖心答卷。
田埂上的调研笔记:用脚印丈量需求,把准乡村发展的“脉搏”
“钟大爷,您觉得咱们村种羊肚菌靠谱不?”该局帮扶团队蹲在田埂上,握着余山村村民粗糙的手掌问道。
“就怕技术跟不上,种坏了咋办?”58岁的钟士元望着后山的荒地,眼里闪过一丝担忧。在走村入户的调研中,类似的对话每天都在发生。帮扶团队带着笔记本,爬坡过坎丈量土地,与32户村民拉家常、算细账,最终在“局村‘两委’联席会”上敲定方向:“咱们先带大伙去高村村‘取经’,技术有专家盯着,销售有咱们搭平台,准行!”该局结对帮扶工作负责人周朝努的话,让村支书兰微微重重拍了下桌子:“就这么干!”
依托实地调研,团队精准绘制大峃镇余山民族村“发展需求图谱”,将羊肚菌、红托竹荪栽培列为“一号工程”,量身定制“技术赋能+产销对接”方案,为乡村发展“问诊开方”。
菌棒里的增收密码:将羊肚菌“搬”进余山民族村,埋下“土里生金”的希望
“你们看,这菌棒要这样摆放,温度得控制在20℃-26℃之间……”在文成县南田镇高村村的羊肚菌大棚里,农技专家刘师傅手把手给村民们演示栽培技巧。
“原来种菌菇不像种玉米,学问这么深!”村民钟大姐盯着菌棒上冒出的菌丝,眼里满是新奇。
为了打消余山村村民对种植羊肚菌的担忧与顾虑,该局帮扶团队带着余山村村民前往南田镇高村村开展实地参观,深入了解羊肚菌、红托竹荪栽培技术。这场“实地研学”让余山民族村的农户吃下了“定心丸”。回村后,帮扶团队趁热打铁,与邻村协调平整了3亩试验田。“等这批菌棒下地,明年这会儿就能采收,保守估计一户能多赚八千块!”该局驻村干部邓小标蹲在田埂上,给围坐的村民算起了“经济账”。
村民老兰眯起眼笑出满脸皱纹:“邓书记,等收成好了,我给您送两筐最新鲜的菌菇!
(图为文成县烟草专卖局帮扶团队同余山民族村村民到南田镇高村村的羊肚菌大棚“取经”。郑辰寅/摄)
家门口的民生清单:两张残疾证,传递帮扶“民生温度”
“雷大哥,您的残疾证办下来了!以后出门坐公交、看病都能免费,每个月还可以领取一笔困难生活补助呢。”该局农村指导员邓小标推开木门,将证件轻轻放在轮椅上的雷和前手中。
“邓书记,真是太谢谢您了,我每个月都要去医院买药,以后再也不用为筹药费头疼了……”雷和前摩挲着证件,眼角泛起泪光。为帮2名行动不便的村民办证,邓小标前后跑了多次县残联:“他们不方便出门,那就让政策‘上门’。”除了助残,帮扶团队还常态化走访困难户。当70岁的兰奶奶抱着滞销的糯米山药直发愁时,帮扶团队成员立刻在微信群里发起“助农倡议”:“奶奶,您放心,‘香溢’志愿者们可以帮您线上直播卖货,等我申请下来就来找您!”帮扶团队已累计解决民生问题12件,让“急难愁盼”变成“幸福清单”。
(图为农村指导员邓小标将办理好的残疾证送到困难群众手中。郑辰寅/摄)
党旗下的治理经:100余册红书,激活乡村治理“神经末梢”
“今天咱们学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里面提到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余山民族村党支部的“联建课堂”上,党员志愿者周月海捧着新赠送的党建书籍,为村民解读政策。
“我提议,把村里的文化大礼堂当成‘议事亭’,大伙平时聚聚,说事也有个地儿。”老党员雷本足翻着书页,提出建议。
如今,这个议事亭成了乡村治理“枢纽”。村贤们围坐在一起,不仅化解了3起邻里纠纷,还牵头清理了5处陈年垃圾点。“以前自扫门前雪,现在大伙抢着管‘闲事’,这变化比村口的路灯还亮堂!”村民们笑着说。
(图为帮扶团队在议事亭与村民们议事。李千翼/摄)
从田埂上的“掏心窝”对话到菌棚里的“手把手”教学,从轮椅前的“送证上门”到议事亭里的“群策群力”,文成县烟草专卖局用沾满泥土的脚印、充满温度的行动,在余山民族村勾勒出“产业旺、乡村美、民心暖”的振兴图景。正如村民墙上新贴的对联:“结对帮扶情意深,乡村振兴气象新”——这,正是帮扶故事最生动的注脚。(周芬芬)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