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出同门——段金拾、胡思然联展在北京举行

师出同门——段金拾、胡思然联展在北京举行

来源:鲁网 2025-05-07 12:0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5月5日,由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主办,北派山水画馆、九零创作画社承办的师出同门——段金拾、胡思然联展在北京举行。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副主任董竟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宋涤,中国山水画研究院院长陈克永,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于洋,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张桐瑀,国家民族画院院长刘存惠,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段铁,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孙绿绿,中央文史馆书画研究员张广志,中国画艺术研究院秘书长康海生,新视觉书画院院长关宝文,杏坛美术馆执行馆长丁俊文,新视觉书画院副院长仲崇滨以及参展艺术家段金拾、胡思然等百余人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一)

开幕式现场(二)

在徐里、宋涤、陈克永、于洋、张桐瑀、孙绿绿、段铁等嘉宾的致辞中,从不同角度对展览及两位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进行了深入解读,他们一致认为段金拾、胡思然的作品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画家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创新突破。他们以扎实的笔墨功底回应千年文脉,用青春视角重构山水意境,这种守正创新的探索路径,正是中国画传承发展的希望所在。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徐里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宋涤致辞

中国山水画研究院院长 陈克永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 于洋致辞

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张桐瑀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孙绿绿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段铁致辞

此次画展展出了段金拾、胡思然二位青年画家近年创作的精品20余幅。作品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审美体系及程式化笔墨语言的基础上,以年轻人的视角重新审识自然,审识传统。在艺术实践中逐步寻找到了各自不同的审美取象。

参展艺术家 段金拾致答谢词

参展艺术家 胡思然致答谢词

段金拾,胡思然二位画家是同门师兄弟。他们的学艺之路走的是一条拜师求艺的路子。他们的画技一方面來自于对自然的观察,更重要的是他们二位都在少年时接受到了严格的传统笔墨造型训练,因此他们的画作传统功力深厚,师古人而不泥古,把传统山水画表现技巧,转化为对自然山川的感悟,并重新架构出属于自己的山水画样式。

展览现场:

段金拾出身于书画世家,自幼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浸淫,家学熏陶加之个人的勤奋悟性,传统根基比大多数同龄人更为深厚,他的山水画创作,以雄伟峻厚、势壮雄强的北派山水为骨法,同时汲取了南派山水温润华滋、云烟浩渺的造境手法,笔墨千变万化,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苍莽画境中透露出韶秀与灵光。

胡思然自幼师承于著名画家段铁先生,山水取法宋人骨法,其作品苍茫浑厚,朴拙大器,多以北派山水全景式构图,呈现出一种磅礴、雄强的大气象,诠释了当代北方山水画派的大格局。

师出同门——段金拾、胡思然联展不仅是一场传统与当代碰撞的艺术盛宴,更折射出中国山水画薪火相传的蓬勃生机。两位青年艺术家以“师古人之心”的笔墨底蕴为根,以“写天地之变”的现代意识为脉,在南北画风的融通、传统程式的解构、自然观照的重构中,开辟出兼具东方文脉与时代气韵的山水新境。展览既是对师承脉络的深情回望,亦是对未来创新的勇敢叩问,为当代中国画坛注入了一股守正破局、以古开新的青春力量,更昭示着千年山水精神在当代文化土壤中生生不息的传承可能。  

参展画家:

段金拾

1987年生,北京昌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朝阳区美术家协会理事、九零创作画社国画公会会长、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个人作品曾多次入选中美协举办的各类展览并获奖,曾先后 受邀为北京市政协新楼、北京市政府新楼、军事科学院会议室创 作《溪山擁翠》、《春到永定河》、《雄关漫道真如铁》等巨幅 山水画,多幅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及私人藏家收藏。出版有多种画集。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胡思然

生于北京,师承著名画家段铁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国家民族画院画家、荣宝斋教育特聘专家、中国山水画研究院研究员、华夏湿地水墨画院研究员,北京市昌平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派山水画馆馆长。

作品:

段金拾作品

落烟·层岚 200cm×300cm

纸本设色 2025

山语 200cm×300cm

纸本水墨 2025

梦阴山·丹 200cm×200cm

纸本设色 2024

夜梦 200cm×200cm

纸本设色 2024

太行·天路 200cm×180cm

纸本水墨 2023

胡思然作品

清和朗润     138×240cm

吾借古法开新境   200×200cm

千林吟雨        138×240cm

国泰民安

10×2m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