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推介须把握好“度”(人民论坛)

来源:人民日报
2025-05-06 08: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五一”假期回老家,与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攀谈,了解到吸引他们千里奔赴的,除了人文风物,还有家乡干部的卖力吆喝,“感觉很真诚、很好客,打动了我。”

文旅推介近来成为地方展示魅力的一个窗口,一些地方干部为了吸引游客,在营销方式上不断创新,有的扮古风、有的“秀”双语、有的展才艺,或主打专业性,或营造反差感。应该说,初衷是好的,有流量就有人气,人气旺才能百业兴,最终实现百姓富。不少网友留言,有的干部在镜头前略显生涩的表演“令人感动”。事实上,许多尝试也“叫好”又“叫座”,为当地发展带来了更多机会。

同时,凡事讲个“度”,所谓过犹不及。实践中也不乏剑走偏锋者,从俊男靓女的媚俗化表演,到搞怪扮丑的庸俗化套路,再到肤浅浮夸的娱乐化宣传,画风逐渐走偏、举止愈加出格。这不仅有损党员、干部形象,也影响大家对当地的观感,偏离了文旅推介的初衷。

营销是门学问,流量引之有道。“整活儿”可以,但不能把力气用错了地方。把握好“度”,把好事办好,至少需要问三个问题。

其一,到底谁是主角?

文旅推介要以点带面,切不可本末倒置。干部成“网红”,站到了舞台中央,但必须保持清醒,这不是个人的“真人秀”,舞台的主角永远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山水一方情”。

好的推介官、代言人要当好引路人,引导观众和游客,步步深入,得窥堂奥。从秀丽山川看起、从宝藏饮食尝起,继而深入城市肌理,体验当地风情,进而流连在一方文化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纵观神州大地,山河壮丽、文化灿烂,每个地方都有其地域特色。把资源禀赋发挥出来,将精彩故事呈现出来,“花开蝶自来”。

其二,怎样看待流量?

把流量转化为销量,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营销策略。但是,将“上热搜”等同于“有作为”,把“点赞数”异化为“满意度”,就出现偏差了。

拿现象级文旅来说,从淄博烧烤到“尔滨热”,从天水麻辣烫到隰县小西天景区……“泼天富贵”并非天降,恰恰是绵绵用力的自然呈现,是交通、住宿、景区、人文等全方位政策配套和服务优化,让游客化身“自来水”。

由此而言,文旅发展的本质,是产品与特色、服务与体验上的比拼。君子务本,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的关键,是提升治理效能。靠猎奇赚热度、以卖丑博眼球,这样的“流量政绩”不仅无法反哺,还有可能带来反噬。

其三,要不要注意形象?

形象背后是作风,好的形象应该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达到吸引人、凝聚人的目的。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指出:“绝不能靠作秀、取宠、讨巧,博取一些廉价的掌声”。

新疆帕米尔高原,路遇车辆陷入泥潭,曾担任护边员的阿布都加帕尔·猛德踏进泥水里助人脱困,面对酬金坚辞不受,情急之下亮出胸前的党员徽章。网友留言,“虽然言语不通,可是党员徽章代表一切”“朴实无华却撼动人心”。

反观一些“魔性”表演,之所以引发“能不能干点实事”的批评,关键在网红标签盖过了党员干部身份。好形象不是演出来的,站在聚光灯下,内心要更加澄澈,时刻牢记对党和人民的赤诚、对脚下土地的热爱,自然能散发强大人格魅力。

身在信息时代,处处舆论广场。重流量而不唯流量,树形象不忘强作风,文旅事业必将打开新天地、更上一层楼。盛玉雷

【责任编辑: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