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柱县“‘家’有‘村T’”T台秀展演活动在三门塘景区举行。23支以侗医药、农耕文化、侗戏、北侗刺绣、苗侗民族服饰等为主题的参赛队伍,以“村T”为舞台,大放异彩,奏响一曲“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文化交响,绘就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壮美画卷。
舞台上,各参赛队伍以“匠心独运”的编排,将“活态传承”的非遗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既有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侗戏、有“底蕴深厚”的侗医药文化、有农耕文化的“躬耕之道”、还有融入现代设计理念的苗侗服饰走秀,一针一线皆是“指尖上的非遗”——北侗刺绣的“巧夺天工”、苗银锻造的“千锤百炼”,无不展现着民族工艺的“精妙绝伦”。
近年来,天柱县巩固提升“古祠新韵·人文天柱”文化品牌,以“文旅融合”为纽带,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新路径”。通过举办“村T”“家风学堂”“研学+”等活动,推动“四十八寨歌节”“侗戏”“阳戏”非遗项目从“小众传承”走向“大众共享”,让“文化基因”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2024年,天柱县旅游总人数260.4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5.63亿元;拍摄制作《清江流韵 家风冉冉》《合约食堂》等专题片27个,拍摄推出《宗祠滚底》《最美天柱人》等栏目123期,举办三十里廊“东方名门”全民健身跑、“御驰天景杯”篮球赛、“注溪社节”“远口发豆腐非遗文化旅游周”、渡马功夫村游会暨“相约江湖”乡村音乐节等活动43场次。
“我们致力于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让‘静态’的非遗技艺‘动’起来,让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天柱县文体广电旅游局非遗中心工作员吴小江说。“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非遗+乡村振兴’模式,打造‘家祠文化IP’,构建‘展演+体验+研学’一体化文旅产业链,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破圈’魅力。”
(杨鸿斌|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