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道真:护林夫妻坚守成习惯

贵州道真:护林夫妻坚守成习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30 18:3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清晨,雨不停地下。赵德令、盛明芬夫妇一如往常,早早地起床,准备早饭。

“昨晚一直下大雨,到现在都没停,今天就不进山了吧。”“等会儿还是去看一下嘛,如果河里涨水了去不到,就不去噻。”……吃着早饭,盛明芬担心丈夫,但赵德令还是想着到山里转一转、看一看。

赵德令、盛明芬夫妇是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护林员,在仙女洞管理站河坝森林防火检查站坚守已有20年。

雨停了,赵德令拿着柴刀往山里走,盛明芬也跟了上去。然而,满河洪水滔滔,拦住了去路。赵德令拿出手机,拍照记录。“过河肯定不安全,回去看看监控吧。”

“临近夏季,返乡人员和外来游玩人员会逐渐增多,我们必须加强森林防火卡点的值守,不让外来人员进入林区,并做好宣传工作,确保林区平安。”赵德令介绍,河坝森林防火检查站是进入保护区的重要卡口,需要全年全天候监视,他和妻子盛明芳均有各自负责的巡护林区,就只能交替看守,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道真县北部,与重庆南川、武隆相邻。保护区规划总面积2.699万公顷,以保护中国特有银杉、黑叶猴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为主。

赵德令的父亲赵进见是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批护林员,同时还担任着仙女洞管理站下辖天保工程仙女洞管护站站长的职务。20多年前,为了修复因砍伐毁林而造成的严重水土流失,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人工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启动。赵进见发动大批三元村附近的村民参与,赵德令也在其中。仅用一年时间,便完成了1.5万亩人工林种植,为森林覆盖率的快速提升打下了基础。

种好树、护好林,父亲的坚守赵德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05年,从父亲手中接过护林的接力棒时,赵德令也默默许下了与父亲同样的诺言。2020年,为了照顾丈夫,盛明芬带着家当搬到了管理站搭建的板房里,同时加入护林员队伍,从此全心守护着这片茂密的丛林。

日常里,夫妻二人总是你进山巡护,我便守好卡口。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认真记录区域内野生动植物生长生活动态;处理上游冲下来的白色垃圾;清理区域内界碑、告示牌、红外相机设备处的杂草;定期更换红外相机内存卡完成数据回收采集。排除天气影响,完成一次往返巡逻需要三个多小时。赵德令对此表示:“习惯了就好!习惯就成自然!”

以山为家、与林为伴。在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像赵德令、盛明芬这样的驻站护林员共有170多人,另外还有当地党委政府聘请的生态护林员2000余人。他们常年穿梭在茂密的森林中,巡护山林、监测生态环境、防范火灾和盗伐行为,用双脚丈量大地、用汗水浇灌林区,守护着一方绿水青山。

如今,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61.79%提升至84.16%,成为以黑叶猴 、银杉等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

(韩克超 陈庆军|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杨军)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