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丹江口市,阳光刺破云层,在龟裂的田垄间投下灼热的光斑。凌晨五点半,习家店镇烟农庹章祥已带着二十余名工人走进烟田,手电筒的光束与天际泛起的鱼肚白交织,抽水机的轰鸣声响惊醒了沉睡的山坳。“这井窖的深度一定要达到15CM以上,烟苗要栽下去不露头。”习家店烟叶站技术员赵强蹲在田埂边,细细查看着正在移栽的烟田,额头汗珠滚落在泛白的土壤里瞬间蒸发。
这是丹江口市烟叶抗旱移栽攻坚战的寻常一幕。面对持续高温干旱的极端天气,这片鄂西北的烟叶产区正上演着多方力量协同作战的生动图景。
自去年10月份以来丹江口市一直无有效降雨,处于历史同期最低值。在习家店镇千亩连片烟田里,原本应该湿润松软的土壤硬如石块,锄头砸下去溅起细碎的土渣。
面对严峻形势,丹江口市局(营销部)紧急启动“三同”工作机制,组建党员先锋队,做好结对帮扶。局(营销部)主要负责人范敬修在工作会上强调,烟叶条线党员干部必须落实“包片干部+技术员+烟农”的三级责任制,下沉一线,靠前指挥,每日通报移栽进度,全力帮助烟农解决生产难题。
抗旱移栽现场
丹江口市局(营销部)积极统筹行业、政府、合作社及烟农各方资源,开设灌溉取水口37处,新建临时蓄水池24个,组织抽水机及水泵72台,调配各类水罐83个,采购滴灌设备1500亩,全力组织烟农开展抗旱移栽工作。
在习家店镇,烟农崔定军看着水流顺着滴灌带流进自家烟田时充满了感激:“这些取水口都是烟草部门协调政府无偿给开设的,既方便了我们生产用水,又大大减少了我们运水、浇水的成本,加快了移栽的进度。”
抗旱移栽,成活率是重点关注的指标。技术服务,也成为这场抗旱战役中的破局关键。丹江口市局(营销部)结合土壤无底墒的客观实际,提出“扩膜浇水、制作井窖、壮苗深栽、浇定根水”的移栽操作流程,严格落实“三带一深”技术,使烟苗成活率提升至97%以上,有效保证了抗旱移栽工作质效。
“这个黄板目前的适宜高度就是在烟垄以上一尺高,对蚜虫的诱集效果最好,后期根据长势再进行调整”,均县镇技术员康子龙在向烟农讲解黄色诱蚜板的放置。干旱天气,是蚜虫的高发季节,丹江口产区在推进抗旱移栽的同时,及时指导烟农跟进病虫害防治工作,除常规药剂防治外,积极推进绿色防控技术,在减少成本投入的同时,有效保护产区生态环境。
安插黄板后的田间现场
“老刘带10个人去二组移栽,小王队负责三组打井窖”。4月18日清晨,均州烟叶专业合作社均县镇负责人赵争在调度会上布置任务。合作社大厅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各片区用工需求,21支专业化服务队、270名工人的信息在系统里精准匹配。
面对用工荒难题,丹江口市局(营销部)积极推动“合作社+家庭农场+职业烟农”组织模式,创新“共享工人”机制,将合作社队员、家庭农场工人以及烟农家庭成员进行资源整合,全部纳入专业化服务队伍,按照工作内容进行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实行跨区域机动调配。“就像医院的多点执业,”合作社经理杨光才比喻道,“技术好的工人每天能多挣150元,烟农也不用担心找不到人”。这一举措为产区加快移栽进度、提高工作质效,全力打赢抗旱移栽的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服务队员岗前培训
习家店镇,抗旱移栽已全面完成。夕阳下,技术员指导烟农进行查苗补缺,嫩绿的叶片正倔强地向上生长。
正如丹江口市局(营销部)主要负责人范敬修所说:“当我们把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把科技创新扎进泥土里,把民生冷暖放在心上时,就没有跨不过的坎。”金叶飘香的愿景,正在丹江口人的汗水中渐次清晰。(图片由吕培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