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遇上“旅游热” 终端发展“新引擎”

“土特产”遇上“旅游热” 终端发展“新引擎”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29 14: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一场创新的“旅游 + 营销”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竹山县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上庸镇的鲜花小镇、官渡镇的武陵峡以及秦巴民俗馆等地,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近年来,竹山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积极探索新模式,将旅游与零售终端深度融合,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消费场景。

图为竹山县官渡镇秦巴民俗博物馆。刘卫星摄

融合新实践:旅游与零售的“双向奔赴”

在上庸镇鲜花小镇,游客们漫步在花海之间,欣赏着美丽的花卉景观。而小镇的各个角落,精心布置的零售终端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终端不仅销售卷烟,还陈列着当地的土特产,如香菇、竹笋等农产品。游客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可以扫码查看这些土特产的产地故事,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特色。这种“旅游 + 零售”的模式,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便利,也为当地土特产的销售开辟了新渠道。

在官渡镇武陵峡景区,零售终端被巧妙地融入到景区的自然景观中。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可以在零售终端购买到当地的特色商品,同时还能通过扫码了解景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这种“旅游 + 文化 + 零售”的模式,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消费体验,也进一步提升了竹山县的旅游品牌影响力。秦巴民俗馆则通过展示当地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馆内的零售终端陈列着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和手工艺品,游客们在参观民俗馆的同时,可以购买到心仪的商品,作为旅行的纪念品。这种“文化 + 零售”的模式,不仅促进了当地土特产的销售,也传承和弘扬了当地的民俗文化。

图为零售客户开展直播带货场景。刘卫星摄

活力新引擎:消费与文化的“双向赋能”

竹山县的“旅游 + 营销”模式,不仅提升了旅游的吸引力,也带动了零售终端的消费活力。通过创新的模式,零售终端不再是简单的商品销售点,而是成为了文化传播的窗口、经济发展的引擎。

在旅游的热潮中,土特产成为了连接游客与当地文化的纽带。游客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渴望带走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于是,零售终端巧妙地将土特产与旅游文化相结合,通过扫码查看产地故事的方式,让游客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这种“文化 + 零售”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土特产的附加值,也让游客的旅行更加丰富多彩。

图为消费者正在购买土特产品。王勇摄

在官渡镇,一位零售户凭借创新思维,创新会员计划,进一步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消费者在购买卷烟和非烟商品时均可累积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粮油、农资等商品。她利用会员消费数据,与当地邮储银行携手合作,共同推出了一项“代金券”消费计划。消费者可凭借邮政代金券在店内直接消费,享受购物的便利与实惠。

发展新动能:地方经济的“双向受益”

通过旅游与营销的深度融合,竹山县的零售终端消费活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游客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土特产的销售。据统计,自“旅游 + 营销”模式实施以来,竹山县的土特产销售渠道更加多样化,零售终端的销售额也有了增长。

图为零售终端土特产品销售展示区。骆顺军摄

此外,这种模式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零售终端的工作人员、景区的工作者以及土特产的生产者等,都从这一模式中受益。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提高,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改善。

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终端营销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竹山县将继续探索“旅游 + 营销”模式的深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旅游吸引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旅游 + 营销”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当“土特产”遇上“旅游热”,我们见证了一场关于创新与活力的故事。终端销售的“新引擎”已经启动,它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更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图片由 刘卫星、王勇 授权提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