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竹山:茶香漫青山  振兴绘新卷

湖北竹山:茶香漫青山  振兴绘新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29 14: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鄂西北的青山碧水间,一场以茶叶为笔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书写动人篇章。十堰市竹山县刘家山村通过盘活荒山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深耕茶旅融合,让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生机,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持续动能。

荒山蝶变:从撂荒地到“绿色银行”

晨雾初散,刘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吴兴田穿行在200亩生态茶园间,指尖拂过嫩绿的新芽。“四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荒地,如今已是亩产值超万元的聚宝盆。”这片由国烟帮扶项目激活的示范基地,通过“集体先行、示范引导”模式,带动村民自发整合山林地,形成连片茶园2400亩的产业规模。

在村两委的统筹下,荒地整治、有机肥改良、智能灌溉系统建设等工程有序推进。标准化管理模式让茶叶品质显著提升,2023年“刘家山云雾茶”斩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高端茶品每公斤售价达1400元,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更令人欣喜的是,茶园累计发放劳务报酬近200万元,带动户均年增收1.2万元,真正实现“绿叶变金叶”。

全链升级:科技赋能茶业革新

在新建的智能化茶叶车间,杀青机、揉捻机等设备高速运转。两名“90后”制茶师熟练操作着数字控温系统:“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让摊青时间精确到分钟,提香温度误差不超过0.5℃。”这种精细化生产使茶叶品相提升两个等级,推动产品结构从单一绿茶向红茶、抹茶、茶饮等多元化发展。

竹山县2024年出台的《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为产业注入强心剂。刘家山村抓住机遇,与龙头企业共建深加工基地,开发出茶饼、茶醋、茶护肤品等12类衍生产品。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体验”营销模式,2024年春茶销售额同比增长45%,其中电商渠道占比达60%。

茶香漫山:三产融合激活美丽经济

沿着7.8公里彩虹公路蜿蜒而上,茶元素已渗透山村每个角落。云顶茶艺中心里,茶道表演与非遗技艺相映成趣;22家主题民宿将制茶体验融入住宿场景;“茶香之旅”精品线路串联起300亩茶花园、非遗工坊等12处打卡点。2024年接待游客突破3万人次,茶旅综合收入达860万元。

村民杨东群的“阳春白雪苑”是融合发展的典型:一层是标准化加工车间,二层是茶文化主题民宿,庭院设置DIY茶席。“春采茶、夏避暑、秋研学、冬养生”的四季经营模式,使其年收入超30万元。这种“前店后厂”模式已复制到17户农户,形成特色民宿集群。

生态密码:硒元素缔造产业优势

刘家山茶的崛起,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地处北纬32°的黄金产茶带,村内土壤硒含量达0.91mg/kg,配合900米海拔形成的漫射光照,造就茶叶硒含量每百克297.77微克的独特优势。村集体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的智慧茶园系统,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28项生长指标,确保“从茶园到茶杯”的全流程品质管控。

站在新建的茶文化博览馆观景台,吴兴田描绘着新蓝图:“今年将启动500亩茶林复合种植,建设茶多酚提取车间,打造硒茶康养中心。”如今,这个曾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山村,正以茶为媒,绘就着“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振兴长卷。

从撂荒整治到三产融合,刘家山村的实践印证:乡村振兴既要守住生态底色,更需创新产业形态。当传统农耕智慧遇见现代科技,当茶文化邂逅旅游经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这里得到生动诠释。(图片由高竹、李妤涵、黄靖园提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