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4月29日电 (记者 赵旭)几乎每一位造访敦煌世界闻名的莫高窟的游客,都会在一座高达35.5米的巨型佛像脚下驻足仰望。这尊佛像由当地独特的砂岩雕刻而成,气势宏伟。游客抬头望去,只见佛像的袈裟柔和垂落,袍缘缀饰着精美的龙纹,轻盈地越过那高高隆起的膝台(佛像的前臂安放其上),目光继续上移,跨越宽阔的胸膛、微微低垂的下颌,最终停留在那安详庄严的面容上。这座令人叹为观止的佛像,历时十二年才得以完工,背后凝聚着一位非凡女性的力量与雄心——她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624—705)。
公元690年,在实际掌权七年之后,武则天废黜了自己的儿子,正式临朝称制。为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她的支持者将她塑造成弥勒佛的化身。弥勒佛,在所有佛教传统中,被视为未来世界的救主。为供奉弥勒,寺庙被兴建,石窟被开凿,这些建筑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更成为了有力的视觉政治宣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座宏伟佛像于695年动工,耗时12年建成。凭借其巍峨高耸的身姿,它成为敦煌规模最大的佛像,也是中国最大的室内造像。
许多人认为,武则天的崛起既源于她个人的野心与卓越的政治智慧,也离不开时代的造就。她的辉煌出现在唐朝——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的黄金时代之一,这一时期以文化繁荣、军力强盛与对外开放著称。唐朝强大的军事力量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稳定与畅通,促进了跨境贸易与人员流动。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绿洲枢纽,也因此迅速发展为一个国际化的中心,商旅、朝圣者与外交使节在此熙来攘往,汇聚一堂。
"尽管敦煌石窟始凿于四世纪中期,但直到唐朝它才迎来了真正规模宏大、热烈蓬勃的开窟热潮。" 敦煌莫高窟景区资深导游仲娜说。在敦煌现存的735个佛教洞窟中,有236个可以追溯至唐代。其中许多洞窟,都是由参与丝绸之路贸易的个人捐资开凿的。对他们而言,开凿石窟是一种虔诚的献祭——祈求佛陀庇佑他们,在漫长而充满变数与危险的旅途中得以平安无虞。
由无数艺术家与工匠合力完成的这一伟业——其中不少人可能曾在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画工工坊中受训——让敦煌石窟成为一座鲜活而恒久的唐代影像集,即使在唐朝光辉渐渐褪去之后,仍保留着那个时代的繁华印记。
仲娜说:"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当壁画师们在敦煌的砂岩墙壁上描绘佛国的景象时,他们不仅是在向天界致敬,更是在追忆长安的人间盛景。在那里,一座座佛寺在缭绕的香烟中拔地而起——这些昂贵的香料由在丝绸之路上行走的粟特商人带来,他们同时还带来了闪耀的珠宝与热情奔放的舞蹈。"
这些木结构的庙宇,与遮阳的华盖、精致的香炉以及烛光摇曳的树形灯台一道,出现在敦煌的壁画中,尤其是第172窟的一幅壁画。有人推测,与这幅画遥相呼应的正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灯火通明的长安景象。
纵观历史,宗教崇拜从不是静默无声的仪式,敦煌壁画中,中国传统乐器与沿丝绸之路传入的异域之音交织回响。天人与飞天并肩奏响悠扬乐曲,旋转的舞者轻盈起舞——宛如粟特舞者在长安的盛宴上踩着圆毯翩然飞旋的身影。
"考虑到唐代绘画与建筑实物留存极少,这些壁画的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仲娜说。
她的观点得到了梁思成(1901—1972)与林徽因(1904—1955)的有力印证。梁思成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父",而他的夫人林徽因不仅是才女作家、诗人,也被视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师。
1937年,梁思成在翻阅法国汉学家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整理的《敦煌石窟图录》时,意外被一幅名为《五台山图》的壁画吸引。这幅绘制于10世纪中期、长达13米的鸟瞰壁画,细致标注了196个地点,其中包括一座名为"大佛光寺"的建筑。不久后,在查阅史料时,梁思成发现了一座同名寺庙的记载。他与林徽因随即动身前往五台山,在当地僧侣的帮助下,成功找到了佛光寺的大殿。寺庙梁柱上的墨迹题记最终确认了其唐代建造的事实。
"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唐代的木结构建筑已无存世迹象。这对夫妇的发现推翻了这一观点——而如果没有敦煌第61窟西壁上那幅关键的壁画,这场历史性的发现几乎不可能实现。" 仲娜说。
《五台山图》描绘了通往这座佛教名山的两条朝圣路线。一条是从山西太原出发,经陆路前往五台山。另一条是从河北正定(古称镇州)出发,经水陆兼程抵达五台山。画里不仅有路线图,还有寺庙、桥梁、船只、朝圣人群,非常细腻地表现了当时朝圣活动的盛况。这两条路线分别对应了五台山在北方交通网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唐代人对地理和宗教圣地的认识。
在描绘山川风貌时,《五台山图》多用绿、棕色,色彩明丽、层次丰富,呈现出山峦叠嶂、河流纵横的壮丽景象,这种风格,被称为 "青绿山水"。青绿山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成熟了。《五台山图》通过融合了真实地理描绘与理想化想象,营造出介于现实与神圣之间的山水世界,体现了唐代既讲究信仰又追求艺术美感的气质。
"这些颜色都来自天然颜料——绿色来自绿松石,蓝色来自青金石,红色来自朱砂,白色来自高岭土(也称为中国黏土),而闪闪发光的金色则来自真金粉或是金箔。" 仲娜说。
敦煌莫高窟第57窟,被誉为"美人窟",藏有令人惊艳的壁画。在洞窟的南壁上,一位面容清秀、长眉细目的菩萨,以婀娜的姿态娉婷而立。她身穿轻纱,秀发披肩,饰以璎珞,体态曼妙,而头上的冠饰、颈间的颈饰和腕间的腕饰则用金箔装饰,其丰富的光泽与她略带朱红色的肌肤交相辉映,可谓唐代女性美的典范。
据仲娜介绍,随着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菩萨的男性形象逐渐演变为更加优雅、慈悲的女性形象。观音——菩萨的中文名——意为"听闻世间哭声者",这一名字与她作为慈悲女神的角色相得益彰。这一形象转变在唐代尤为显著。而这不足为怪:唐时期,女性地位在开放的社会背景下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一趋势在武则天的政治崛起中得到了生动体现。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式登基的女帝,武则天达到了在她之前和之后的女性都难以企及的权力高峰。像所有精明的权力操盘者一样,武则天深知给予臣民希望的重要性。因此,她选择将自己与弥勒佛——预言中将于释迦牟尼涅槃56.7亿年后降临人间、带来富足与和平的未来佛——建立关联。
在巨型佛像所在的莫高窟第96窟中,至今仍能看到窟壁上的一些孔洞。据信,这些孔洞是当年为支撑建造佛像而搭建的脚手架所钻。最早注意到这些孔洞的是著名考古学家、敦煌学者彭金章(1937—2017),而他现年87岁的遗孀樊锦诗同样是一位杰出的敦煌学家,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敦煌研究院是中国顶尖的文物保护与研究机构,致力于守护这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
"事实上梁思成和林徽因从未亲自踏足敦煌,但他们依靠壁画资料,依然能够做出如此重大的发现。正因《五台山图》的存在,我们才得以窥见曾经的五台山风貌——与今日已大不相同。"樊锦诗说道。
仲娜补充道,如今游客所见的巨型佛像,其实是过去千年间多次修缮与重绘的成果——佛像袈裟上绘制的龙纹图案,就明显属于清代(1644—1911)的风格。事实上,这尊佛像在历次地震中早已失去双手,直到1987年,敦煌研究院主导的一次大规模修缮工程中,佛像的双手才得以重塑。
"如果想寻找佛像中最纯粹的唐代遗存,不应只抬头仰望,更要低头细看。"仲娜提醒道。她指出,佛像的脚部至今仍保留着唐代原作的特征:形态丰满,坚实有力。正是那些在十二年漫长岁月里,在脚手架上辛勤劳作的人们,用心中丰满不灭的希望,化作坚持与汗水,为这座宏伟的佛像注入了生命。
(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