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车票”到“畅游卡”,高铁解码文旅流量密码

从“火车票”到“畅游卡”,高铁解码文旅流量密码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28 17:3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4月24日下午,由中宣部文明创建局、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广电总局宣传司、国铁集团党组宣传部联合举办的“我的铁路风景”主题宣传第二季活动启动仪式在太原南站举办,标志着第二季活动全面展开。(据新华网4月25日报道)

当一张高铁票不再只是交通凭证,而是化身为解锁文旅资源的“畅游卡”,一场关于流量转化与产业升级的“铁路风景”正悄然开启。近年来,铁路与文旅深度融合,将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服务效能与创新势能,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这一过程中,高铁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成为解码区域经济、优化服务体验、激发创新活力的“流量密码”。

交通引流,从“通道走廊”到“黄金动脉”。高铁网络的完善,重构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宝鸡市“高铁票半价游”,一张票串联起14家景区,将交通成本转化为消费红利,带动餐饮、住宿、手工艺品等产业链增收。这种“交通引流—场景激活—消费转化”的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门票经济”的局限,构建起综合消费生态。云南“赏花之旅”主题列车串联昆明与北京,将斗南花卉与玉渊潭樱花联动,激活南北文旅资源互补;长三角“乐游列车”整合盐城、徐州等地景区,形成跨城际的“快旅慢游”经济圈。高铁路网如同催化剂,推动“点状景区”向“网状经济带”升级,让分散的资源在“黄金动脉”中释放聚合效应。

服务升级,从“位移工具”到“体验平台”。当“赶路”变为“享路”,服务创新成为铁路撬动文旅流量的关键支点。江苏“水韵列车”内,苏州评弹与锡剧表演让车厢化身移动剧场;潍坊“风筝号”专列以文化装饰、主题伴手礼打造沉浸式场景……这些实践表明,铁路服务已超越运输功能,转为情感共鸣与文化传播的载体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特色旅游专列开行量同比增长37%,游客满意度提升21%,印证了“服务即流量”的逻辑。服务的精细化更体现在全链条设计上。洛阳牡丹节期间,“一码游洛阳”平台实现预约、核验、接驳无缝衔接;潍坊站为风筝会游客开通绿色通道与公交专线,破解出行驳接“最后一公里”难题。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延伸,营造起“站内便捷—车上舒适—落地舒心”的美好出行体验。

创新驱动,从“资源嫁接”到“价值裂变”。云南花卉专列引入AR技术呈现沿线花海,扫码即可获取科普知识;陕西“青铜器纹饰高铁票”将文化符号融入票面设计,让票据成为传播载体……这些创新不仅提升出行体验,更让自然人文文化在高铁列车飞驰中焕发新生。据统计,2024年文旅融合类高铁产品带动非遗消费增长45%,印证了“技术+文化”的双轮驱动效应。更深层的创新在于生态重构。四川“熊猫专列”将列车变成移动观景平台,形成“景在途中”的新业态;江西婺源依托高铁站打造“交通+旅游+商业”枢纽,催生民宿集群与农特市集……这些实践构建起“以线带面”的全域旅游新生态。

从“火车票”到“畅游卡”,车票转变背后是铁路与文旅深度融合的时代答卷。未来,期待更多城市将借力高铁,在车轮与轨道的交响中,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刘文文)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