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嫂”到“小哥”:一位劳模与两代“新就业”的对话

从“商嫂”到“小哥”:一位劳模与两代“新就业”的对话

来源:鲁网 2025-04-28 16:2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站在城市华庭顺丰快递站点的门口,全国纺织系统劳动模范吴龙霞望着眼前一群身着工服的快递员,仿佛看到了30年前的自己——彼时,作为安徽丝绸厂女工的她,刚被评为劳模不久便遭遇企业破产,和79名姐妹下岗后毅然转行做“商嫂”,在零售行业闯出一片天。

从“商嫂”到“小哥”,从90年代的零售浪潮到今天的即时配送经济,跨越30年的“新就业”对话,在劳动节前夕展开。这场由芜湖路街道城南社区组织的吾邻讲堂劳模宣讲,不仅串联起两代劳动者的奋斗记忆,更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中劳动者的韧性与尊严。

一、从纺织劳模到“商嫂”:下岗女工的突围之路

1994年,安徽丝绸厂停产时,吴龙霞的身份有些特殊——她既是全国纺织系统劳动模范,也是特困企业的下岗职工。“劳模奖章还没捂热,饭碗就没了。”她回忆道。面对困境,吴龙霞没有等待安置,而是和79名下岗姐妹投身当时方兴未艾的零售业,成为合肥第一批“商嫂”。

从在百货商场床上用品柜台站岗,到盘点库存、整理货架,这群女工用“脚底板磨出茧,嗓门喊哑”的拼劲,将“商嫂”打造成专业服务的代名词。“我们给新婚夫妇搭配四件套,教老人挑蚕丝被,连被角都要叠得棱角分明。”吴龙霞说。正是这种“把小事做透”的精神,让她从纺织劳模转型为下岗再就业的标杆人物。

二、从“商嫂”到“小哥”:两代“新就业”的同与不同

“当年顾客买件衬衫要走三公里,现在外卖30分钟上门;我们靠手摸眼瞧,你们靠智能调度。”吴龙霞的对比引得骑手们会心一笑。数据显示,中国即时配送从业者已超1000万人,与90年代零售从业者规模相当,但技术赋能下的职业生态已天差地别。

“你们的职业,和当年的‘商嫂’一样,都是时代催生的新岗位。”吴龙霞对在场的“小哥”们说,“但你们比我们更幸运——现在有职业伤害保险、工会驿站,社会对劳动者的保障更完善了。”她提到的“职业伤害保险”试点覆盖范围持续扩大,而各地打造的“小哥驿站”也让骑手们有了歇脚之地。

三、劳动尊严的共鸣:时代浪潮中的不变内核

尽管时代不同,但两代新就业群体的核心精神却惊人相似——“服务即生存”的精神一脉相承:90年代“商嫂”靠专业服务赢得客户,今天的骑手以“30分钟送达”立足市场;“灵活就业”的韧性始终未变:无论是下岗女工还是专兼职骑手,都在经济转型中找到新出路;而职业认同的觉醒,更让新就业群体从“边缘”走向“主流”。

从“商嫂”到“小哥”,从“下岗潮”到“零工经济”,劳动者的故事始终在变,但内核未变——无论时代如何更迭,劳动的价值永不褪色。这场跨越30年的“职业接力”,在劳动节前夕完成了一次关于奋斗与尊严的隔空击掌。正如吴龙霞所说:“劳动节的‘劳’字,左边是‘力’,右边是‘动’——有力气肯动的人,到哪儿都能踏出一条路。”(庄志辉)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