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4月28日电 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影视+"学术沙龙的重要单元——"国际青年舞蹈影像沙龙"近日在东城区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成功举办。
沙龙设置主旨发言、专家对谈、青年学者主题发言和创作谈四大板块。聚焦"技术赋能艺术,跨界重塑表达",深度探讨媒介的迭代更新、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以及在本土文化语境中舞蹈影像创作的路径。
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员会、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科技融合创新中心承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和舞蹈系协办,《当代舞蹈艺术研究(中英文)》《电影评介》为活动提供学术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艺术科技融合创新中心主任、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主任委员肖向荣指出,舞蹈影像自1927年影像技术与舞蹈首次碰撞后,历经百年演进,在AI等新技术冲击下,正面临"碳基生命艺术与硅基技术"的关系重构。他强调,舞蹈作为"稍纵即逝的身体艺术"与影像"无限复制的技术"结合,需反思媒介与镜头的本质关联,推动跨学科对话。
本场沙龙聚焦舞蹈影像在国际视野中的发展动向,凝聚大学生电影节的青春气息,发掘多元媒介的舞蹈影像表达。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国际青年舞蹈影像单元专家评委会主席刘春聚焦作品观察,提到本届参赛作品题材多元,涵盖传统文化、社会现实、AI技术等,纪录片单元尤为突出,关注残障舞者、非遗传承人等边缘群体,展现舞蹈作为生命力象征的社会价值。
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张云峰分享了学院在跨学科教育中的实践,通过开设舞蹈影像技术、视觉导演等课程,培养"镜头前的创作者",其作品多次亮相国际舞蹈影像节。他强调,技术革命推动舞蹈影像从"记录工具"进化为"再造时空的艺术",未来需深化与北师大等高校的合作,构建"以舞为核、跨界共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催生具有中国美学特质的时代佳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孙承健从技术哲学角度切入,提出"技术化身体"概念,分析技术如何重塑人类生存方式与身体感知。他指出,在舞蹈影像中,需平衡技术中介与身体体验,避免陷入技术异化,让技术真正服务于艺术表达,拓展身体与影像的互动维度。
本场活动还设置了即兴舞蹈表演环节和作品展览,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的学生团队与北京接触即兴BJCI团队,以其新颖的即兴舞蹈编排和默契的团队配合,展现了年轻一代舞者对舞蹈影像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探索赢得了在场观众的掌声。
展览区则精选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国际青年舞蹈影像单元入围作品海报以及邀请自海外的舞蹈影像作品向到场观众进行展示,这些作品涵盖了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创作的舞蹈影像。这些精彩的舞蹈影像作品既拓宽了观众的视野,也增强了他们对舞蹈影像艺术的热爱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