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吒》到叫叫,“成都造”如何打造文化传承新范式?

从《哪吒》到叫叫,“成都造”如何打造文化传承新范式?

来源:鲁网 2025-04-25 15:5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与“李白”吟诗作对,随“苏轼”正冠明礼!成都这场“诗词大会”,如何让千年古诗在孩子心中“活”出新生?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前夕,一场别开生面的“跟着诗词耍个春”活动在成都麓客岛举办。身着古装的诗人天团穿梭于山水之间,孩子们既能与“李白”对吟“床前明月光”,又能在“杜甫”“苏轼”的带领下完成正衣冠、诵诗词的仪式体验……这场由国内知名儿童数字内容平台——叫叫打造的诗词盛宴,用沉浸式体验让千年诗词从书本跃入现实,不仅刷爆了当地家长朋友圈,更揭示了传统文化在儿童教育中的活力密码。

场景再现:让孩子穿越到诗词中的世界

“跟着诗词耍个春”活动中,有真人扮演的李白、杜甫、苏轼等角色,穿越千年与孩子们吟诗互动,带来“李白乘舟将欲行”的诗意场景。古装扮相的诗人天团、送花使者穿梭其间,即兴对诗、赠花赠礼,重现‘买得一枝春欲放’的唐宋风雅。一诗一景,皆成画卷,让人恍若梦回千年。

整场活动妙趣横生又寓教于乐。如李白、杜甫、苏轼等角色带领身着古装的孩子们举行颂诗仪式,生动复原了古人正衣冠、行正道、诵诗词等情景,千年前的文人风骨跃然眼前。这不仅让参与活动的孩子们激情满满,也让很多家长忍不住感慨:“没想到书里面的诗人能来到现实中互动,很有趣,也很有意义,希望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通过将文化与趣味深度融合,这场活动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诗词世界的大门,让孩子们在欢乐中感受诗词的魅力,以创新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让古老的诗词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叫叫品牌营销副总裁李丹表示,“跟着诗词耍个春”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感受诗词之美,是叫叫线下推广儿童阅读与助力文化传承的一次创新尝试。

在线上,叫叫已将很多传统文化以孩子喜欢的趣味互动形式呈现,带来更多学习乐趣。如《唐诗游乐园》《有意思的古诗词》《漫画论语》《趣味三国》《古诗有话说》《中国戏曲故事》等,都不是让孩子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去了解。而是通过动画引入、真人演绎、趣味互动等形式,让孩子更有兴趣和共鸣,让传统文化可视化,从“教”变成玩。

而这样的创新实践正在全国遍地开花,故宫博物院用数字技术让《韩熙载夜宴图》的宾客“活”了起来,观众得以穿越成为画中人;河南卫视《唐宫夜宴》通过AR技术,让沉睡千年的文物在荧屏上翩翩起舞;国家博物馆更将《清明上河图》搬进体感游戏,让参观者用肢体触摸北宋的市井烟火。这些成功案例无不证明,要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现代生活,关键就在于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

一定程度而言,这种方式是对全民阅读和书香中国理念落地最好的推动,不仅能让学习变得有趣、有效,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文化自信。

千年文脉之成都:这里不只有《哪吒》

《哪吒》的现象级巨作,至今仍在社会各界中引发讨论,也让“成都造”广受关注。事实上,在文创产业的孵化中,成都不只有《哪吒》,叫叫也早已成名在外。国家文旅部评定的国家级动漫企业中,四川省入选的两家企业即为《哪吒》系列的出品方可可豆动画和叫叫,标志着四川动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获国家级认可。

2006年,叫叫在成都以做纸质绘本起步,2018年叫叫APP上线,切入儿童数字内容领域,始终致力于为孩子提供有趣、有效的优质内容,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目前,叫叫已深耕儿童内容18年,用户达数千万,不仅在国内469个城市广受欢迎,甚至还走出国门,覆盖到177个国家和地区。据了解,其旗下产品“叫叫阅读”是连续三年的中国少儿数字阅读第一品牌。

成都能走出《哪吒》和叫叫,与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

成都这座“锦官城”,是一座达4000多年的文化名城,这里有震撼世人的三星堆文化,唐代也曾有“扬一益二”的美称(益即成都)。此外,成都历史上还是一个诗词圣地。杜甫曾在此居住,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千古名句。李白在这里留下了“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等佳作。还有唐代女诗人薛涛,她发明了精美的“薛涛笺”,为后世文人雅士提供了书写灵感的载体,也在这里写下了“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的千古名句。而陆游、苏轼等无数诗人也都曾在游历成都时留下过千古名篇。

正是这种文化基因和“包容性”,为历史上的成都留下了一笔又一笔浓墨重彩的故事,也为今天的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厚土壤。而叫叫的一系列内容产品及文化推广活动,恰是将这种基因以现代语言重新诠释,以创新的方式全新展现——当李白、杜甫走上街头,诗词圣地不再仅是书本概念,而成了孩子们可触摸、可对话的鲜活场景。

传统文化传播需更多玩法:沉浸式学习已成趋势

一直以来,叫叫都在探讨如何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更有效。创新性将实体图书与数字内容相结合,提供更简洁易懂、充满趣味的阅读形式。在每天15~20分钟的线上阅读过程中,孩子可以通过在屏幕上进行点击、拖拽、描画、录音等参与互动,全方位调动起孩子的视、听、触觉,让孩子的阅读体验更加立体。

事实上,传统文化的传递的确需要更多玩法。而“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其意义也不仅仅在于倡导阅读,更在于探索如何让经典文化浸润当代生活。无论是叫叫将诗词变为可参与的穿越剧场,还是用漫画形式解说论语、让三国中的经典人物和场景“动”起来,其核心都是通过降低门槛、增强互动体验,让传统文化与儿童认知特点相匹配。

当沉浸式学习成为趋势,教育者或许可以从中找到更多灵感:用AR技术还原“曲水流觞”的文人雅趣,以剧本游让孩子“穿越”并与李白对诗。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正藏在一次次创新的“打开方式”中。而成都这座千年文化名城,正在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文化推广活动下印证:唯有让经典“活”起来,才能让文化真正扎根下一代的心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