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三届数字化发展大会暨数字经济高端峰会在沪成功召开

数字化转型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三届数字化发展大会暨数字经济高端峰会在沪成功召开

来源:鲁网 2025-04-24 16:4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4月17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与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商创院)联合主办,CCF中国数字经济50人论坛承办的“第三届数字化发展大会暨数字经济高端峰会”在上海苏州河畔盛大开幕。本次峰会以“数字化转型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主题,依托中国科学院梅宏院士领衔的“CCF中国数字经济50人论坛”(50人论坛)顶尖学术资源,与商创院深耕的产业创新网络与平台,实现“最强大脑”与“创新平台”的深度整合。在本次峰会上,梅宏院士、钱锋院士联合20余位专家学者,与京东科技、腾讯科技等30余家领军企业的代表,围绕“AI驱动产业重构”、“数据要素新基建”、“大模型技术革命”和“数字治理布局”四大前沿议题展开16场专题报告,共同探索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共谋数字经济发展新蓝图。通过学术权威与产业标杆的深度碰撞,本次峰会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最强大脑"的智慧动能与"创新平台"的实践势能。

院士领衔,政企共话

大会在CCF会士、CCF中国数字经济50人论坛秘书长程学旗的主持下拉开帷幕。他指出当前我国已将发展数据要素和数字经济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致力于激活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的创新引擎作用。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实践载体,长三角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为依托,着力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和世界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为我国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50人论坛与商创院达成共识,将50人论坛一年一度的“数字经济高端峰会”与商创院发起的“数字化发展大会”进行有机整合,在上海共同举办“第三届数字化发展大会暨数字经济高端峰会”,通过跨界对话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我国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程学旗)

开幕式上,上海市普陀区委书记胡广杰和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书记程鹏为大会致欢迎辞。胡书记表示,近年来普陀加快推动数据要素创新、应用场景创新、营商服务创新,不断为上海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面向未来,普陀将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为契机,主动拥抱数字经济新浪潮,深化数字化转型,以产业为牵引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以创新为驱动激活数字经济新引擎,以合作为纽带共建数字经济新生态。

(胡广杰)

程书记在致辞中提出,近年来,上海以国际数字之都建设为目标,推动数字产业生态加速聚集、数字融合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城市生存发展的必答题,而非可选项。期待与各界同仁深化交流合作,凝聚智慧力量,共同为上海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和长三角打造全球数字经济高地注入强劲动能。

(程鹏)

随后,CCF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致开幕辞,他提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范式革命,甚至可能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一次对工业社会的革命。数字化转型不再局限于商业层面,而是对工业文明底层逻辑进行颠覆性重构演进。这场变革将会全方位重构生产要素、生产关系与产业生态,本质上是思维方式与价值创造模式的升维跃迁。就数字经济发展而言,产业数字化正在成为主战场。未来数字中国建设,需要群策群力的贡献。一切问题和困难均是过程,是迈向目标必须经历的体验!另外,他指出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的“创新极”与“增长极”,在以数字化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肩负着历史使命。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高质量改革开放的时代,长三角更应该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在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上开创新路,垂范全国乃至世界!

(梅宏)

聚焦长三角,打造数字化转型示范样本

长三角作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其数字化转型经验得到本届大会的热点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发表《AI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主题报告,针对我国制造业面临的诸多挑战,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和生产制造过程高端化绿色化出发,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重点推进内容,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新生产工具,正催生AI for Engineering这一工程研发与运行新范式。

(钱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教授在专题分享中指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望突破传统经济增长瓶颈,中国首次站到技术革命前沿。他强调,金融支持对技术落地至关重要,AI已推动金融服务"三升三降"——大科技信贷等创新提升了普惠金融效率。但新技术也带来不可预见的风险,需同步加强监管创新。未来需平衡AI赋能与风险防控,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黄益平)

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以《加快AI大模型行业应用,引领服务业智能化体系建设》为题,提出目前服务业在数字化方面的困境需要智能化解决方案。大模型作为新的生产力工具,能够推动服务业巨大的转变。产业各方协同努力才能加快AI大模型的行业应用,引领服务业智能化体系建设。

(李振华)

用友网络董事长兼CEO王文京从企业实践的角度出发分享《AI加速企业数智化转型》。他表示,在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演进进程中,从早期的电脑化逐步发展至当下的数智化阶段,用友作为行业的先行者,率先提出“数智化”理念。未来,用友将持续推动数智化在更多企业落地,助力企业实现更高经营绩效、更强竞争优势与更可持续发展。

(王文京)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赵俊峰代表50人论坛发布《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调研数据分析报告》。报告指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之一是高效推进数字化转型,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报告旨在基于调研数据全面分析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及挑战,为政策制定和企业转型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赵俊峰)

顶尖智库+产业龙头,破解转型核心命题

作为数字化领域最高端对话平台,大会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CCF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杜小勇主持了“数据要素与工业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专题讨论。他提到数据标识体系是数据基础设施非常重要的内容,深刻揭示了数据要素化、价值化的关键基础。

(杜小勇)

中国电子原副总经理陆志鹏作了该专题的首个报告,分享了中国电子的"数据元件治理工程"。重点介绍以数据元件技术路线为支撑构建高质量数据集的业务逻辑、业务流程和技术路径,依托数据金库、数据元件加工交易中心、安全可信数据空间、数据要素互联网、数智一体机等数据基础设施,打通数据归集治理、流通共享、开发应用全链条,以高质量数据赋能人工智能普适化应用、推动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陆志鹏)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提出"工业大模型是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的‘新底座’",人工智能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发展新阶段,具有强大理解和生成能力。工业大模型是大模型向工业领域的延伸,是工业人工智能的新阶段,通过“预训练-微调”的构建方法深度融合通用大模型与工业知识,形成包含基础层、模型层、交互层和应用层的四层体系架构,并与小模型形成协同发展态势。

(鲁春丛)

伏羲智库创始人、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李晓东从数据标识角度讨论互联网发展新阶段的数据标识体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数据跨域互联互通的数据互操作架构余解决方案。

(李晓东)

腾讯技术管理委员会主任王巨宏则从技术落地角度阐释"万亿参数大模型需向全场景赋能进化"。当今时代,智能技术正以迅猛之势发展,模型参数规模已经突破了万亿级别,并且持续不断地向众多行业领域赋能。基于智能技术的发展给数字经济带来巨大影响。她随后分享了腾讯在实现万亿参数模型突破以及为企业赋能产业应用等多方面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成果。

(王巨宏)

大模型与垂直应用成热议焦点

下午的“数字时代的治理与未来布局”及“大模型技术革命”专题论坛掀起讨论高潮。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原副校长张国有率先发言,从数字技术及经济活动方面阐述以数字技术为基础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趋势。以小麦生产、汽车生产为例,解释投入数据原料,经过流程中的数据转化,产出数据成果。经济总体的活力取决于各个数据处理系统的自主程度及相互连接的方式。

(张国有)

统计学者、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关注云计算,从理论、方法与实践三个层面就云计算统计与核算问题展开研究。一是梳理了云计算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云计算的基本概念、核心特征和基本架构,构建了云计算产业分类;二是在收入法增加值核算框架下,结合多源数据,借助文本分析等技术,提出了云计算产业增加值的测算方法;三是对中国云计算产业增加值等指标进行系统测算和分析。

(许宪春)

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主任于施洋则从人工智能与智算布局角度提出基于对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研判,对未来我国工业生产领域的智能算力需求开展预测,进而结合地缘政治、通信网络、绿电消纳等多方面因素,提出西北算力经济圈、海峡算力经济圈、西南算力经济圈的布局考量。

(于施洋)

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季卫东从法律视角解读:一旦AI研发与AI治理可以相互赋能、相互促进,中国就会真正进入AI立法时刻,联合国全球数字契约也将逐渐落到实处。

(季卫东)

声通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汤敬华从人工智能可信化领域入手,认为智能应答是关键应用场景。企业级技术应用区别于消费级,要求高准确度、强可解释性、快速响应及低成本建设。当下,大模型面临幻觉、黑盒难题,传统专家系统存在建设运维成本高与推理慢的缺陷。声通科技另辟蹊径,融合大模型与知识图谱等多种模型,借助多模态学习知识并生成答案,达成可信智能应答。

(汤敬华)

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安筱鹏指出软件的繁荣是AI应用崛起的风向标,衡量大模型应用的标志是软件产业的繁荣程度。大模型是后卫,软件是前锋,硬件是中锋。被AI重构的软件和以Agent为代表的AI原生软件,将成为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的主力军。

(安筱鹏)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吴杏平介绍了电力碳排放因子的定义、研究进展、分类、计算方法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践。强调了电力碳排放因子在精准核算电力碳排放中的核心作用,并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些因子引导企业、数据中心等实现低碳转型,以应对国内外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

(吴杏平)

本次峰会上商创院发布了"宏愿公益专项基金"。该基金旨在通过与科研学术机构形成紧密合作,发挥专家学者的学术思想引领作用,资助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研究、人才赋能以及学术交流活动,以应对我国数字化转型的长期挑战,推动数字化转型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数字可信体系建设。成立于2005年的声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践行社会责任,支持中国数字化转型,向宏愿公益专项基金捐赠人民币900万元,成为第一个捐赠企业。

(发布宏愿基金)

大会由程学旗秘书长总结发言,他表示未来50人论坛将进一步深化研究,重点围绕数字化转型的行业痛点、数据基础设施的关键突破、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的产业应用等方向展开专项调研。同时,50人论坛将联合国家数据局、商创院等机构,通过课题合作、闭门研讨会等形式,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助力我国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次大会设有多个专题论坛——人工智能大模型论坛、数字贸易论坛和公益AI医生数据平台生态共建研讨会。分别从技术攻坚、商业落地到社会价值,全方位解码数字经济的未来图景。

大会的圆满举行将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产、学、研、用各界的深度合作搭建了重要桥梁。应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把握时代机遇,深化务实合作,共创数字未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