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社会关系紧密、传统习俗影响深厚,矛盾纠纷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山西芮城县公安局学张派出所深刻认识到对话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巧妙运用对话技巧、创新对话模式,将对话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金钥匙”,积极探索有效的对话策略和方法,成功化解了多起矛盾纠纷,为乡村振兴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巧用温情对话修复邻里裂痕
邻里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邻里纠纷也较为常见。派出所民警深知,以情动人是化解此类纠纷的关键。在与当事人沟通时,民警使用乡音乡情拉近与村民的距离,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让当事人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打开心扉,为矛盾化解奠定情感基础。
“感谢民警的耐心调解,现在我们双方的心结打开了,以后还是好邻居”。老邻居冰释前嫌,握手言和。4月20日,辖区董某与赵某两户邻居因宅基地界墙问题发生争吵,双方各执一词,矛盾一触即发。民警接到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考虑到双方情绪激动,民警并没有急于切入纠纷主题,而是先用乡音与他们唠起了家常,询问近期的农事和生活情况。在轻松的氛围中,双方的情绪逐渐缓和。接着,民警认真倾听了双方的讲述,并不时点头表示理解。在充分了解情况后,民警一方面从邻里情谊的角度入手,讲述了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提及过去两家人互相帮忙的温暖往事;另一方面,民警表示会公正地解决问题,让双方都感受到公平。经过一番温情对话,双方的态度明显软化,最终协商由董某负责垒砌砖墙作为公墙使用,友好地解决了这起矛盾纠纷。
善用法理对话明晰责任权益
当矛盾纠纷涉及法律问题时,准确清晰地讲解法律法规是引导当事人理性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派出所民警在对话中,会结合具体案例和相关法律条文,向当事人阐明其行为的合法性与后果,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促使其做出合理的决策。
“你们讲法讲理还讲情,调解结果我们很满意,非常感谢!”原来,村民张某将自己的耕地流转给同村的蔡某耕种,但在流转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因流转费用问题产生了争议。蔡某认为流转费用过高,要求降低;而张某则坚持按合同执行。派出所民警在走访时主动介入,首先详细了解了双方签订的合同内容,然后向他们讲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关于土地流转的相关规定。民警指出,合同是双方自愿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双方都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同时,民警也考虑到蔡某在耕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建议双方在遵循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行友好协商。经过民警耐心的法理对话,双方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最终通过协商对流转费用进行了适当调整,达成了新的协议。
坚持持续对话巩固化解成果
矛盾纠纷化解后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派出所民警通过定期回访和持续开展法治宣传,巩固化解成果,防止矛盾反弹。回访过程中,民警与当事人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协议的履行情况和双方关系的变化;法治宣传则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在调解一起家庭赡养纠纷后,民警定期对老人和子女进行回访。一开始,子女虽然按照调解协议履行了赡养义务,但与老人的关系仍然比较冷淡。民警在回访中与子女进行了深入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并引导他们从亲情的角度出发,多关心老人的生活和情感需求。同时,民警也让老人理解子女的辛苦。经过多次的回访对话,子女的态度逐渐转变,主动增加了陪伴老人的时间,家庭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此外,派出所还在村里开展了以赡养老人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活动,通过案例分析和法律讲解,让更多村民认识到赡养老人的重要性和法律责任,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预防作用。
学张派出所通过运用多种对话方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3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2件,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未来的工作中,派出所民警将继续传承和发展“枫桥经验”,不断创新方法,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能力,为辖区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图片由芮城县公安局 王鹏飞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