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电影人齐聚中国科技馆 共赴一场科学电影的《北辰对话》

科学家、电影人齐聚中国科技馆 共赴一场科学电影的《北辰对话》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22 19:2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4月22日电(记者 闫东洁)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单元暨中国科技馆特效电影展映已拉开帷幕。4月22日,中国科技馆科学文化访谈栏目《北辰对话》推出特别节目"我们的科学电影"。

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同时也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单元暨中国科技馆特效电影展映的第15个年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本期节目以"我们的科学电影"为主题,由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担任话题召集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博担任主持人,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徐星,地球物理学者、著名电影制片人方励,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美术学会会长霍廷霄共同回顾电影发展历程,探讨电影艺术如何承载科学故事并点燃大众的科学梦想。

何为科学电影?郭哲给出的关键词是"力量",无论是记录自然之美的科学纪录片、传达人类想象力的科幻片、亦或是讲述科学家故事的传记片,科学电影都在用美学艺术创造出一种直击人心的科学力量。徐星用"科学的广告片"这一关键词来形容科学电影,他认为无论何种形式的科学电影,都是在传递让公众关注科学、了解科学的理念。方励给出的关键词是"好奇心",他认为科学电影用营造出来的光影意境讲述科学故事,让青少年充满对世界的好奇心。霍廷霄用"想象力"描述科学电影特征,他认为电影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需要无穷的想象力,科学电影的魅力就是在科学、技术、艺术的相互融合中带给观众视觉盛宴。

嘉宾们饶有兴致地分享了影响自己的科学电影。徐星从科研角度谈到《侏罗纪公园》对古生物学研究新方向、新方法的出现发挥出巨大作用。从灭绝动物化石中提取DNA来复活远古生物一度成为科研的努力方向,人类在此过程中探索了DNA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霍廷霄以《流浪地球》为例,讲述科幻电影呈现出来的完美影像是电影人和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方励关注电影表现的情感问题,他分析了《2012》这一灾难题材展现出来的极端时刻的人际关系,指出科幻电影带给人独特的生命感受。郭哲认为优秀的科学电影应该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来引发观众共鸣,如《奥本海默》从科学研究、社会责任和道德伦理等多重维度探讨科学事件。

科学电影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徐星期待有更多展现中国科学家贡献的电影问世。霍廷霄认为新的技术不断创造着新的美学体系,应该用于展现中国文化、中国情感,使中国电影从大国走向强国。方励倡导创作者要借助科学手段、发挥想象力,把我国一脉相承的悠久文化呈现给世人。郭哲分享了15年来的电影节海报,并期待中国科技馆"未来科学视界实验室"能够汇集科学界、艺术界的专业力量,成为科学电影编创的一个策源地。

节目最后,嘉宾们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单元暨中国科技馆特效电影展映15周年海报纪念册上签字留念,并祝愿展映活动越办越好。

《北辰对话》作为中国科技馆精心策划的对谈栏目,聚焦科学文化领域前沿观点和热点话题,在对话和交流中探寻科学文化的北辰之光。节目开启全新的"线上+线下""对谈+互动"模式,由中国科技馆专家担任话题召集人,邀请跨领域专家学者共享观点、洞察本源、引发思辨,通过精品影视产品,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文化滋养。未来,"北辰对话"栏目将继续推出更多精彩节目。

观众可通过央视频《北辰对话》专栏账号,中国数字科技馆及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中国科技馆官方账号,搜索"我们的科学电影"观看本期节目。

【责任编辑:高琳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