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专访 | 贵州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徐锡广:为奋力展现贵州新风采注入强劲文艺动能

天眼专访 | 贵州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徐锡广:为奋力展现贵州新风采注入强劲文艺动能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 2025-04-22 16:5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编者按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勉励我们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善作善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个文明”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的高度,对我省加强文化建设和文明新风培育作出重要指示,极大鼓舞了全省文艺界和广大文艺工作者。

日前,贵州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徐锡广接受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不移增强文化自信,以文艺讲好贵州故事、凝练贵州文化标识,为奋力展现贵州新风采注入强劲文艺动能。

贵州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徐锡广。

在增强文化自信中展现贵州新风采。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文化发展关怀备至,在2014年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这次在贵州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重要论述,对贵州历史文化和资源给予充分肯定,是对贵州文化特征的新概括,深化了我们对贵州文化的新认识,让我们对文化的功能和定位,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文化、文艺、文旅的多维互动,获得了更多的启迪。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我们,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培育文明新风,要深化文旅体融合,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弘扬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等等,明确了新时代贵州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贵州文化繁荣发展开出了精准的“春耕药方”,为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领导和人民立场、文化主体性和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文化顶层设计和实践推进等重要关系,提供了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指引,是指导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的“金钥匙”。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行,围绕贵州文化要素做足精深文章,深挖特色文化资源,找准转化应用切口,我们就一定能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贵州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增动能增效益,为文旅体融合发展增内涵增魅力,为移风易俗、化风育人增正气增活力。

在擦亮文化标识中展现贵州新风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美丽富饶的中华大地孕育了丰富而深沉的优秀文化,多姿多彩的黔山贵水滋养了众多弥足珍贵的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文化如数家珍,更勉励我们要“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

在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进程中,贵州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不断形成兴文重教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让干部群众和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双向奔赴”。在推进“四大文化工程”的过程中,文艺的功能和边界不断拓宽,文艺的价值和作用不断彰显。红色文化演艺“双子星”——“红飘带”、《伟大转折》剧目成为红色文旅“顶流”,《人文山水 时光峰峦——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超过100万人次观展,《多彩贵州风》历经17年常演不衰、累计演出超过5000场,京剧《阳明悟道》主演斩获白玉兰奖……一张张具有高辨识度的文化名片,通过“技”“艺”融合的新表达,激活了贵州文化建设“一池春水”。

深耕人文沃土,讲好贵州故事,文艺大有可为。不断激活贵州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全省文艺界将聚焦出精品、创效益、强影响,认真落实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重点项目“揭榜挂帅”制度,把文艺采风与抓重大主题创作紧密结合起来,组织最具创作实力、与创作题材内容适配度最高的艺术家参与,调配各方资源精准发力,发动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挖贵州“文艺富矿”,加快推进电影《四渡》《霜晨月》《勇敢女孩合唱团》、电视剧《乌蒙深处》《张之洞》《二十四道拐》《海边的向日葵》、贵州历史文化名人系列雕塑等创作生产,推动电影《浴血困牛山》《云上南山》、电视剧《王阳明》等上映和播出,嵌入式传播贵州形象,让多姿多彩的文化标识在传承发展中愈加馥郁芬芳、意蕴悠长。

在丰富文化供给中展现贵州新风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既是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坚持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文明新风。移风易俗是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民心工程,也是为群众办实事的“减负”工程。近年来,贵州省多措并举推进移风易俗,深入开展“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选树“新时代的贵州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大力革除陈规陋习,涵养树立新风正气,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文明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文艺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贵州省文联成立文艺志愿服务团,形成“省文联志愿服务总队+12个省级协会分队+9个市州文联分队”的志愿服务新网络,以“群众点单、文联派单、艺术家接单、受众评单”的文艺志愿服务新体系,构建起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长效机制。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着力,大力实施文艺人才孵化工程,建好贵州省文艺名家工作室和文艺人才孵化基地,全面推行“选尖子、育苗子、强根子、扩圈子”的贵州文艺“四子”工作法,通过“名师带徒”,培养一批善于跨界整合资源、推动行业创新发展的高水平领军人才,为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提供坚实的文艺人才支撑。大力实施贵州省文艺“强基”工程,做好文艺创作成果运用转化的“后半篇文章”,组织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持续深入开展“文化进万家”“到人民中去”“礼赞新时代·艺术党课”“蒲公英”少儿艺术公益培训等惠民文艺活动,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花钱不能跑偏,让创作不能生锈,让艺术直抵人心,让作品赢得口碑。

在深化文旅融合中展现贵州新风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赞誉贵州为“公园省”,对贵州文旅发展始终念兹在兹,自2015年提出“旅游产业化”,到2021年寄语苗绣传承发展,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点赞“村超”“村晚”活力四射,再到2025年强调“要深化文旅体融合”,手把手教我们把文化的底蕴、旅游的体验、体育的活力紧密交织形成有机整体。近年来,贵州省大力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持续在文化深挖、科技赋能等环节精耕细作,在“针脚密处”绣出“诗与远方”的锦绣画卷。“黄小西吃晚饭”实力圈粉,“村BA”“村超”成为享誉中外的现象级IP,“支支串飞”解锁贵州新玩法,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如期落地,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迈出新步伐。

文艺精品是文旅产业最生动的邀请函。贵州文艺界接连推出原创歌曲《上春山》《登高》,点亮多彩贵州美丽山川,为文旅融合发展引来“流动的盛宴”。杂技剧《脊梁》深挖“万桥飞架”背后的故事,艺术还原“天堑变通途”的现场。纪录片《我们的赛场——“村超”“村BA”启示录》讲好球场内外普通人的故事,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反响,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全省文艺界将乘势而上,聚焦做强“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办好第16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开展“多彩黔峰·美在新时代”贵州美术大赛等主题赛事,持续举办“全国文艺名家看贵州”采风创作活动,积极培育打造“黔岭歌飞”“黔像记忆”“醉美黔技”“好戏黔行”等省级文艺家协会“一协会一品牌”,创新探索文艺丰富旅游业态、助力旅游增值变现的路径,进一步赋予文化IP更多叙事厚度,推出更多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产品,在促进文艺精品与文旅产业双向奔赴中赋能“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每逢关键时期、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贵州把脉定向。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既是肯定和鼓舞,更是鞭策和号令。新征程上,全省文艺界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理解、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建设和文明新风培训的指示精神,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以昂扬斗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让文明之花在这片被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厚爱深情牵挂的热土上绚烂绽放,让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在赓续古老文明中底蕴更加深厚,动力更加充沛,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字整理/姜雨熙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