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九江人最熟悉的“城市书房”——市图书馆里,我看到有捧着课本的学生,有牵着孩子的家长,还有常来读书的青少年。大家可能都想过一个问题:九江这座我们每天生活的城市,到底藏着多少故事?
也许同学们会想到课文里的石钟山、琵琶亭,在甘棠湖边散步时,也见过那些刻着古诗的石碑。今天,我想邀请大家翻开《跟着课本游九江》,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的山水,用心灵对话千年的文脉,让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相辉映。
一、千年文脉铸就的课本之城
九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江州、浔阳,自秦代设郡以来,便是“吴头楚尾”的咽喉之地。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三江之口,七省通衢”,唐代更因长江黄金水道成为“江南粮仓”与“商贾云集之所”。这里集名山、名江、名湖、名城于一身,被称为“天下眉目之地”。而九江真正的魅力,在于它是一座被文字镌刻的城市。
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到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从苏轼“石钟山下辨真伪”的求索,到近代江祖凡“庐山云雾藏玄机”的惊叹。两千多年来,九江的山川湖海始终是文人墨客的精神原乡。经过我们的搜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权威语文课本里选择的九江人写和写九江的课文共21篇,这个数字不仅超越了江西省其他设区市,甚至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
为什么偏偏是九江?答案藏在它的山水之间。庐山、长江、鄱阳湖在此相遇,让九江既有“一山飞峙大江边”的壮阔,又有“云雾藏玄机”的灵秀。白鹿洞书院的书声、东林寺的钟声、仙人洞的传说,让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在此交融。从陶渊明的桃源梦,到抗洪战士用胸膛筑起的长堤,九江始终是中国人的精神坐标——它告诉我们,诗意与坚韧可以共存。
正如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所言:“庐山之奇,甲于天下;九江之文,冠绝江南。”这座城市的山水与文字,早已在历史长河中融为一体。课本里的九江,早已深深进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与心灵之中。
二、从纸上乾坤到脚下山河
1.古人笔下的文化基因
有关九江的故事,我们就从《跟着课本游九江》里的一篇篇诗文说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泱泱中华文学史上,陶渊明的形象已被这两句诗定格,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开创了田园诗派。其中公认成就最高的是五言诗,最负盛名的就是《饮酒二十首》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后世对这一首诗的推崇已经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被认为是把陶渊明自然平淡的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的代表作。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对中国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篇美文。此文以庐山脚下的一座山谷为背景,描写了中国人的理想社会。这里的环境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住房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道路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社会是“黄发垂髫,怡然自得”,仅仅330个字,开启了中国人追求理想社会的大幕。
“诗仙”李白,五上庐山,他一生中在庐山写下40余篇诗词,第一次登上庐山香炉峰就被眼前美景所惊艳,并留下了广为流传的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想象,让庐山飞瀑名扬天下。他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更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的胸怀,赋予庐山以壮阔的意境,秀美的庐山从此有了蔚为壮观的文学形象和丰富内涵。毛泽东1959年曾书写这四句诗赠庐山管理局党委诸同志。
白居易曾在京中做官,因冒犯权贵,被贬九江,在浔阳江畔偶遇琵琶女,成就了千古绝唱《琵琶行》,一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道尽人生况味。两个“天涯沦落人”的相遇,化作“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滚烫泪水,至今仍在浔阳江头流淌。
白居易谪居九江后,曾邀好友同游庐山,行至大林寺,忽见山寺桃花正灼灼绽放,与浔阳城内早已凋零的春色形成鲜明对比,于是提笔写下《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芳菲尽”与“始盛开”的时空错位,道出自然规律的奇妙,更借此抒怀,人生际遇的峰回路转。九江的山水,既是文人的困境,亦是他们的救赎。
诗词大家苏东坡虽然不是江西人,也从未在江西任职,但他对江西情有独钟,多次游历江西并留下了大量诗词作品。据统计,苏轼在江西留下了超过一百首诗词,这些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充分表达了他对江西山水的热爱和赞美。特别是《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庐山的美景,还通过借景说理的方式,表达了苏轼对认识事物真相与全貌的独到见解。在《石钟山记》中践行“求真务实”的精神,这正是中华文化“格物致知”的生动写照,至今仍是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范文。
这些诗词之所以被选入课本,正因为它们不仅是文学精品,更是中国人价值观的载体——陶渊明的淡泊、李白的豪迈、白居易的悲悯、苏轼的求真,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筋骨。
2、云雾中的诗意山水
庐山之美,半在云雾。我们课文中选编江祖凡笔下的《庐山云雾》写道:“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庐山的云雾》则形容:“那些缠绕半山的云雾,似系在山腰的玉带;弥漫山谷的云雾,又如茫茫大海。”云雾中的庐山,是自然的诗行,也是人生的隐喻。苏轼生前所作的最后一首诗,是写给他的小儿子苏过的,这首诗没有名字,一共四句:“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在当时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大潮是非常著名的景点,对于研究文旅的大家来说,是非去不可的,但是去看了之后,烟雨还是烟雨,潮水还是潮水,我们拼尽心力去争取的事物,并没有原来想象的重大意义,要敢于放弃执念,无需死磕到底。
3、历史血脉到城市品格
九江的故事从未止步于古代。书中收录的现代课文,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坚韧与温度。
《一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敬爱的周总理到庐山脚下观音桥调研的故事。故事中通过总理与放牛的小姑娘一家交流的细节,体现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这一建党精神,读后打动人心,催人泪下。
《大江保卫战》再现了1998年夏天抗洪抢险的壮烈场景。“战士们的胸膛贴着沙袋,沙袋贴着堤坝,堤坝贴着人民的生命!”这种“军民同心、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的精神,至今仍是九江的城市品格。如今九江堤防上的“抗洪纪念碑”,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
三、文旅融合:九江的智慧探索
当其他城市还在争夺“网红打卡地”时,九江已悄然构建起“文化认知地标”,选择了一条更走心的路:以“课本+旅游”开创文旅新范式,让课本成为导游。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1、内容融合。《跟着课本游九江》一书的最后,有一张旅游路线图,上面标注了每一篇课文在九江的具体位置,推荐了三条精品路线,串联起九江的诗画山水和人文景观,点明了旅游打卡地,让课本成为旅游指南。
①寻梦田园乡居之旅
推荐行程:第一天:浔阳——柴桑,夜宿庐逸香村。第二天:庐山环山一日游。走进白居易笔下“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大林寺,夜宿庐山脚下的田园民宿,头枕星空听虫鸣。
推荐打卡点:浔阳江景区、陶渊明纪念馆、庐山北海、白鹿洞书院、东林寺(西林寺)、九江长江文化公园、贤母园。 课本联动:孩子们可以在这里采菊制茶,体验《归去来兮辞》中的“晨兴理荒秽”;在桃花源实景剧本杀中化身渔夫,寻找心中的“世外桃源”。
②纵情诗画山水之旅
推荐行程:第一天:九江——庐山,晚游牯岭街,夜宿别墅村。
第二天:庐山——湖口——彭泽。
推荐打卡点:锦绣谷、花径、白居易草堂、庐山三叠泉、石钟山、鞋山、龙宫洞、滨江文化园。 课本联动:在石钟山测量声波,还原苏轼的科考现场;戴上AR眼镜,让虚拟李白带你“飞流直下三千尺”。
③传承时代精神之旅
推荐行程:第一天:九江城区一日游,夜宿城区。第二天:庐山环山一日游。
推荐打卡点:九江博物馆、抗洪纪念馆、浔阳江景区、九江长江文化公园、周敦颐纪念馆、白鹿洞书院、桃花源、秀峰。 课本联动:青少年可以在这里参与抗洪主题研学,用沙袋模拟筑堤;在科技馆里,让历史与未来隔空对话。
2、职能融合。科学规划文旅发展,跨部门协同打造“文化认知地标”,将红色基因融入城乡建设,让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同步。
3、技术融合。AR、VR、AI与元宇宙技术让历史“触手可及”,如虚拟朱熹课堂,石钟山AR还原苏轼科考场景,浔阳江头扫码化身“江州司马”演绎《琵琶行》,科技让文化体验更鲜活。
4、资源融合。整合庐山云雾、鄱阳湖湿地与红色遗址,设计“红绿古”线路,如庐山植物园用科学解读白居易的“山寺桃花”,让生态与人文共鸣。
5、功能融合。推出"红色+亲子游"——家庭在抗洪堤坝参与沙袋筑堤研学,在陶渊明纪念馆体验采菊制茶,让家国情怀与田园诗意共生。
6、人才融合。与九江学院共建文旅课程,培养"懂历史、会技术、善讲解"的复合型人才,通过“金牌讲解班”锤炼专业队伍。
7、市场融合。优化设施与服务,打造主客共享的夜游经济,让游客在牯岭街的星光下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当课本成为导游,游客的每一步都在完成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四、文旅创新:各地的多元探索
九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课本”这一全民共同的文化记忆,转化为文旅资源,实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高”,实现了唯一性和第一性的差异化发展。这种“文旅融合互动”的模式,不仅是九江的创新,更是江西文旅的多元探索。
红色基因。吉安井冈山打造“重走红军路”VR体验馆,游客戴上头显便能“参与”黄洋界保卫战,让革命历史成为生动的教材;赣州瑞金推出“红井水”文创冰淇淋,让革命历史融入日常生活,于都打造大型红色情景剧“红军第一渡”唱响全国。
古色匠心。抚州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复原汤显祖故居,每晚上演全息投影版《牡丹亭》;景德镇陶溪川文创园将废弃瓷厂改造为“夜间陶艺市集”,以古窑遗址为课堂,讲述千年瓷都的匠心故事,吸引全球艺术家驻场创作。
绿色生态。上饶的三清山、望仙谷,萍乡的武功山、宜春的明月山,通过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江西的探索并非孤例。放眼全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挖掘地域特色,打造出独具魅力的文旅品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新格局。
• 淄博烧烤:烟火气里的城市IP
山东淄博凭借“小饼烤炉加蘸料”的烧烤三件套火爆出圈,将地方美食升华为文化符号。政府通过规范管理、开通“烧烤专列”、打造主题街区,让烟火气与城市温度并存,吸引全国游客“为了一串烧烤奔赴一座城”。
• 贵州村超:草根赛事点燃民族热情
贵州榕江的“村超”联赛,以村民为主角,将足球赛事与侗族大歌、苗族芦笙等民族文化深度融合。每场比赛既是体育竞技,更是民族风情展演,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增长超20亿元,展现了“群众主创、文化赋能”的文旅新范式。
• 哈尔滨冰雪节:冰雕里的北国浪漫
哈尔滨依托极寒气候,打造世界级冰雪节,以冰雕艺术、冰雪大世界和冬泳文化为核心,吸引全球游客。通过融合俄罗斯风情与东北民俗,冰雪节不仅成为城市名片,更带动餐饮、住宿、交通全产业链发展,让“冷资源”变成“热经济”。
文化从来不是尘封在纸页间的符号,而是脚下的土地在诉说历史,是眼前的风景在传递诗情,是心中的情怀在连接古今。文旅项目与当地基因深度绑定,便能突破同质化竞争,形成不可复制的吸引力,让游客在体验中看见历史、感知温度、记住乡愁。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让我们以课本为舟,以旅游为桨,共同划向九江,去寻找美丽的诗与远方!
(此文是朱虹在“畅游课本 书香之旅”《跟着课本游九江》新书发布会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