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眉山市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着眼全过程管理抓好“留、改、拆、增”,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做好改造前、中、后三篇文章,推动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小区应改尽改,将“老破小”变为“清雅居”,惠及居民10.9万户,不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系统集成、连片实施 改造提升取得“新质效”
先是规划引领。眉山市编制城镇老旧小区专项《改造规划》和《实施导则》,明确实施流程、改造内容、评价标准,采取“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模式滚动推进,2020年至2025年,全市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291个,截至2024年11月上旬,已开工改造2253个、完工1811个。
然后协同推进。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列入民生实事、政府工作报告十件大事和市人大代表十大票决事项、市政协专题协商项目,建立“周报+月报+季度督查+年终考核”机制,改造项目开工率、完工率保持在四川省前列。
同时区域集成。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相邻小区及周边地区统一规划、设计、改造、管理,有机整合水电气网、智慧安防等专项工程,通过“打包立项+联合审查+工程总承包”实现“综合改一次”,审批时限缩减15%、工期缩短30%、成本节约20%。
并且资金共担。建立“政策免一点、财政补一点、银行贷一点、居民出一点”筹资机制,推行电力和通讯设施改造经费分担模式,实行代建代管,改造费用由政府和企业各承担50%,引导燃气、供水企业下浮20%安装费,推进户内设施改造提升,节约财政资金2700余万元。
问需于民、审慎定向 群众满意到达“新高度”
先问需于民。眉山市广泛收集民情民意,搭建“一个片区一个专班”“一个小区一个组织”“一栋楼宇一名楼长”协商议事平台,通过“居民提、群众商、专家审、社区议”按需定制改造方案,通过小区夜话、菜单式表格等“三上三下”征集意见5600余份,号准改造“需求脉”。
再问计于民。推行“支部建在小区、组织覆盖楼宇、党员联系群众”工作模式,充分发挥自治组织和小区群众的监督作用,遴选建设人才、热心居民1200余人,实时查验改造情况,问题由支部汇总、建设部门备案、施工队限时整改,协调处理进度、监理等问题630余件、办结率100%。
最后问效于民。建立改造成效评价制度,从22个方面88项逐项赋分评价,邀请自治组织和群众代表全程参与,实现“审批—施工—验收—考评”全流程监督,将满意度设为验收的最后一道“关卡”,并根据反馈问题查漏补缺,确保群众满意度。
洪雅县墙沟街片区老旧小区改造动员会
循序渐进、梯次推进 片区重塑迸发新“新活力”
首先改造基础设施,解决急难愁盼。眉山市创设“路面黑化、管线序化、路灯亮化、挖掘文化、配置绿化、环境净化、整体美化”的“七化”标准,按照“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分类实施改造,将燃气、供电、供水、消防等隐蔽工程纳入优先改造清单,累计消除安全隐患435处,拆除违法建3万平方米,改造道路97万平方米、雨污管网403公里、供电管网163公里。
青神县王家巷改造前后
接着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居住品质。以片区为单元梳理优化交通动线,以“拆墙并院”打通微循环,以“空间腾挪”增配公服设施,依托海绵设施解决充电、停车难题,整体提升片区环境、设施及服务,累计实施“一老一幼”改造397个,加装电梯549部,新建停车位1.24万余个、充电设施5000余个、健身场地378片,营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
东坡区南郊小区改造前后
同时保护乡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沿袭穿街走巷空间尺度,努力保留原址街景风貌和传统街坊生活场景,部分节点增设趣味墙绘,融入三苏、彭祖、大雅等本土文化,打造绘画墙、故事路等文化场景155处,促进市井烟火与原住民生态共荣。如:彭山在铁路职工家属区改造时铺设了独特的“铁轨小路”;青神将本地民间艺术和特有竹编文化注入簧门巷片区改造,居住街坊转化为充满活力和城市记忆的文旅街区。
然后做优后期管理,巩固改造成效。深化党建引领,连续3年实施治理补短提质行动,推动643个小区建立自治组织,1016个小区组建业委会,通过专业机构进驻、居民自治管理、社区兜底代管等实现物业服务全覆盖,获评省级基层治理百佳示范小区12个。常态开展“三访三送三提升”等活动,认领解决居民“微心愿”1140余件,引入邻里合伙人领办养老、助餐、家政等服务项目,孵化“长者食堂”“爱邻厨房”等品牌项目20余个,成立群团组织、业缘趣缘等群众组织220个,策划“同品百家菜、共话邻里情”等邻里活动518场,打造小区治理共同体。(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任悔)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