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这条大运河已经2500多岁了!”4月20日下午,在桐乡市春晓路的运河畔旁,一群孩子们围坐在青草地上,运河社区工作人员指着波光粼粼的水面,与孩子们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随着工作人员的娓娓道来,春秋时期吴国夫差开凿邗沟的场景、隋炀帝龙舟南巡的盛况、明清时期“漕船如织,帆樯蔽日”的繁忙景象,化作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当讲到“运河与桐乡”的内容时,孩子们纷纷挺直了腰板。“南宋时期,咱们梧桐街道的运河段就是丝绸北运的重要码头,你们有见过爷爷奶奶养过蚕宝宝么,这里面可能就藏着运河文化的密码呢!”9岁的小沈突然举起手:“老师,我奶奶现在还在用桑叶喂养蚕宝宝!”“我在实践课上见过蚕宝宝,它吐出的丝是丝绸的重要材料!”在有奖问答环节,历史知识化作趣味挑战。“运河全程有多长?”“1794公里!”“答对!”“运河‘申遗’成功是哪一年?”工作人员话音刚落,11岁的小王同学便抢答:“2014年!我在博物馆听讲解员叔叔说过!”随着问题从基础到深入,孩子们对运河的认知也从模糊的“家门口的大河”,升华为承载着文明密码的“流动史诗”。
午后三时16架画板沿河堤岸次第排开。美创绘画的老师们将油画板分发给“小画家”们,调色盘上挤满春日专属的鹅黄、新绿与天青。“今天我们不仅要画出眼睛看到的运河,还要画出它的‘心跳’声。”指导老师朱小莉的启发,让孩子们若有所思地望向波光粼粼的水面。
10岁的余承锦率先落笔,用钴蓝与钛白在画布上方铺开运河的晴空,特意在云朵边缘点缀淡紫:“这是春天傍晚天空的渐变魔法。”金天行则将笔锋侧转轻刮,在金黄花海上制造出立体质感:“我要让看画的人能闻到油菜花香!”最引人注目的是8岁的费可儿的创作——他大胆采用俯视构图,运河如彩虹缎带蜿蜒穿过花田,一艘棕色货船正在驶过大运河,船尾的波纹用刮刀塑造出立体轨迹。孩子兴奋地解释,“爸爸常带我用无人机观察运河,水流在不同时辰会变换七种颜色”
随着AI技术介入,传统油画迸发数字生命力。工作人员将完成的作品逐幅拍摄,通过算法生成动态数字画作,费可儿画中的货船开始缓缓航行,小周的云朵随风流转,思妍的花田甚至飘落起花瓣雨。当最后一抹斜阳染红运河水面,孩子们的作品已构成春日长卷。有人以写实笔触定格摇橹船划过桥洞的瞬间,有人用抽象色块表现春风掠过水面的震颤。
活动尾声,AI动态画作二维码与原画结合,扫码即可见“会动的运河”。这场传统艺术与数字科技的碰撞,恰似古老运河与当代童心的对话。“这些画作让我们看到Z世代对运河的独特解读。”运河社区活动负责人表示。
大运河不仅是流淌千年的地理河道,更是文明传承的精神长河——当孩子们用画笔解构历史,用数字技术重构想象,恰如古老运河与当代童心的对话,历史从未褪色,只是换了种方式流淌,古老运河便在童真视角中完成从“历史记忆”到“时代语言”的跨越。这或许正是文化传承的真谛:让千年文脉在新一代的认知坐标系中重新锚定,让流动的史诗在科技与艺术的双桨下,继续向未来的星辰大海远航。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