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以来,重庆市云阳县中小学“背着锅碗瓢盆、生火做饭”为特色的春游野炊活动,以及孩子们“徒手切土豆、潇洒颠勺”的丝滑操作,不仅在本地引发强烈反响,在抖音等社交媒体形成现象级传播。
云阳春游的火爆,绝非偶然的流量狂欢,而是教育本质回归的必然结果。当“小厨师”们挥舞锅铲的瞬间,当炊烟在山涧升腾的刹那,我们看到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教育理念革新、社会情感共鸣与时代需求变化的深度交织。
教育需要“接地气”的勇气
曾几何时,春游野炊是学生们每年的固定活动。而今,在“安全至上”的教育环境中,受制于风险担忧、准备繁琐、舆论压力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学校不敢组织师生外出春游野炊。然而,云阳教育主管部门主动担当作为,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围绕“五心共育”大思政课品牌,构建起覆盖118个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劳动教育体系,开发50余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将户外实践活动列入中小学劳动实践清单,作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为学校师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亮出绿灯。全县学校积极响应、科学谋划、精细组织、解除“风险恐惧”,让学生在户外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云阳学子在田间地头挥舞锅铲的身影,与80、90后儿时野炊的记忆形成时空呼应,引发了网友“童年DNA动了”的集体怀旧。这种将劳动教育融入自然场景的实践,恰好回应了“双减”背景下对素质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反观某些学校因噎废食的保守做派,云阳的实践不难证明,真正的教育创新,需要敢于突破传统框架的魄力,更需要尊重教育规律的智慧。
童年需要“有烟火”的温度
物质丰裕的当下,多数儿童普遍存在“自然缺失症”。他们通过电子屏幕认知世界,却难以触摸泥土的温度。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云阳春游活动提供了有益的解决方案。从生理层面看,远足徒步与野炊劳动构成高强度体能训练,有效缓解学生教室久坐带来的健康隐患;从心理层面看,自然环境中的团队协作与劳动创造,为青少年提供了情绪释放的出口。学子们在“锅碗瓢盆”的碰撞中重拾生活,从切土豆片的娴熟到颠勺的潇洒,从呛人烟火到美食诞生,劳动教育的真谛,从不在于培养多少“烹饪大师”,而在于让每个孩子懂得,生活需要双手创造,幸福源于辛勤付出。同时,当看到孩子们在油菜花海中惬意玩耍、在环湖绿道上嬉戏奔跑,公众意识到,教育不应是“温室里的盆栽”,而应是“旷野中的生长”。这种情感共鸣不仅体现在家长对“自然教育”的认同,更反映社会对“童年本真”的集体向往。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瞬间,正是教育最生动的注脚。
社会需要“懂教育”的共识
云阳春游的破圈传播,表面看似是一场由户外活动引发的社会热议,实则深刻反映了公众对教育本质的集体觉醒与重新审视。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春游能让孩子学到什么具体知识”的狭隘视角,而是从心底发出“这才是童年该有的样子”,既是对传统教育观念中过分强调分数与成绩的一种温柔反抗,也是对儿童天性释放、全面发展的深切呼唤。与此同时,网友留言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与和谐。不再像过去那样,一提到学生外出活动就忧心忡忡,担心“活动会影响学习进度”,反而纷纷留言呼吁“这样的活动建议全国推广”,不仅体现了社会对教育多元化的认可,更是对教育本质回归的一种期待与鼓励。而在这场社会讨论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在于云阳教育人对教育本真的重新认知与深刻实践。毕竟,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情感的滋养、创造力的激发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春游野炊这一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正是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些宝贵的经历,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更加生动、更加深刻,也更能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每个孩子既能仰望星空,亦能脚踏实地。云阳春游的火爆出圈提醒我们,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快乐中成长,在探索中前行。如此,它便能生长出最坚韧的生命力,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这,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教育答案。(云阳县黄龙初级中学 李云培,云阳县紫金小学 周双凤)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