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航天精神,筑梦科学未来 — 陈敬熊院士个人物品捐赠中国航天科普馆

作为远程探测感知雷达技术领域的领跑者,23所多年来致力于太空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后续,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将持续开展“航天科普进校园”等一系列科普活动,传播航天文化,点亮航天梦想。

传承航天精神,筑梦科学未来 — 陈敬熊院士个人物品捐赠中国航天科普馆

来源:中国日报 2025-04-19 10:5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4月19日(记者 赵磊)记者从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获悉,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即将到来之际,为传承航天精神,筑梦科学未来,该所遵照陈敬熊院士及家属遗愿,将陈院士的一批工作生活物品捐赠给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的综合性航天科普类展馆——中国航天科普馆。

据介绍,陈敬熊是我国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中国天线理论和制导雷达天线设计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他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从事导弹和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天线理论和技术上贡献卓著。他开创性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直接求解法,解决了我国第一代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制导站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

陈敬熊一生钻研技术,让“大国之眼”锐利明亮,守护祖国空疆。作为制导站主要技术负责人,他参与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防空武器系统“红旗-2号”,于1967年9月8日,在嘉兴上空击落美国U-2高空侦察机,守护国土安全。58年后,他生前戴过的眼镜,作为航天事业初创时的记忆见证,陈列在嘉兴平湖的科普馆展柜中。一同放入的,还有写满思考和数据的工作记录本等,这些捐赠物品见证了老一代航天人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自力更生的工作精神,希望借助中国航天科普馆这个国家级航天教育基地,让一代代青年人传承下去。

33年前,平湖市中学教师姚爱英提出“不追歌星追科星”,组织学生给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写信,开启了和航天的不解之缘。2021年,平湖市独山港镇建成“中国航天科普馆”,作为国家级航天教育基地,持续在航天科普教育、航天精神传承等方面作出贡献。

作为远程探测感知雷达技术领域的领跑者,23所多年来致力于太空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在嘉兴平湖建立了空间目标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平湖实验室两个创新平台,不断深化航天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后续,23所将持续开展“航天科普进校园”等一系列科普活动,传播航天文化,点亮航天梦想。

【责任编辑:马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