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阳光黔西南丨黔西南研学游,一场集合自然与人文的旅途盛宴

探访阳光黔西南丨黔西南研学游,一场集合自然与人文的旅途盛宴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 2025-04-18 16:4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这个五一假期你想好去哪了吗?4月14日至17日,由中新社、央广网、《贵州日报》等主流媒体,以及文旅类网络达人组成20人采风团开展“探访阳光黔西南”活动,提前为广大游客踩点。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山川为骨、历史为脉、文化为魂,孕育出独一无二的研学资源。五一假期,不妨到此开启一场美景打卡+地质科普+文化体验的研学之旅。

“黔龙故乡”的时空密码:从三叠纪生命到喀斯特奇迹

从贵州龙化石的生命密码,到万峰林的喀斯特史诗,黔西南用2.4亿年的地质积淀,打造出一部“可触摸的地球简史”。这里不仅为科学家提供研究样本,更通过研学旅游,让公众在山水之间读懂了自然的奥秘。

在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媒体达人亲眼目睹了三叠纪时期“黔龙”族群的生活印记。玻璃展柜内,贵州龙化石舒展着细长的脖颈,海百合的羽状触手仿佛仍在随洋流摆动。“这些化石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地球写满生命密码的日记本。”博物馆解说员向采风团介绍道。

贵州龙化石原位保护馆

在博物馆的化石修复实验室,采风团成员戴上护目镜,手持毛刷和放大镜,化身“化石修复师”,在专家指导下体验化石修复。文旅博主“唐Sir骑马探世界”清理出一块鱼龙尾椎化石后感叹:“每一锤一刷都像在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

博物馆二层的全景沉浸剧场内,采风团戴上VR设备,瞬间“坠入”三叠纪古特提斯海:成群的贵州龙在碧波中舒展身姿,菊石张开触手捕食浮游生物,突然海底火山喷发,炽热岩浆将生命瞬间定格……配合环绕立体声,5分钟的《沧海桑田》影片让亿年地质剧变化作视听盛宴。“这不是科幻大片,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地球往事。”文旅达人“胡恩泰”说道,沉浸式观影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地球曾经的模样。

全息投影区则上演着“岩石的一生”:碳酸盐岩从海底沉积、抬升为峰林,再到被溶蚀成溶洞的动态演变,令采风团直观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密码。“原来万峰林的每一座山峰,都是水和时间共同雕刻的作品。”文旅达人“雁行江湖”感叹道。

布依风情:织就千年非遗图谱

从布依族八音坐唱的天籁之音到蜡染冰纹的生命肌理,黔西南用非遗技艺编织出一张“活着的文化地图”。

在纳灰村,采风团体验了一场民族文化的视听盛宴。古寨里,国家级非遗“八音坐唱”的旋律悠扬动听,月琴、竹箫、刺鼓、葫芦琴等八种乐器交织,浑厚悠远的唱腔讲述着布依族迁徙、耕作、婚嫁的千年故事。

采风团成员盘坐在青石板上,随着韵律击掌应和,文旅达人“尼克君”感叹道:“这声音像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每一句吟唱都带着稻穗的清香。”

布依八音堂非遗工坊内,采风团用蓝靛草拓印蜡染纹样,在“经纬穿梭”间领悟布依织锦的千年智慧。游客到此,不管是三五好友结伴的旅行,或者亲子陪伴出游,走进非遗,体验传统的技艺,都将成为旅途中的难忘记忆。

寻根“加油”起源:安龙古城的精神传承

提到“加油”一词,你可能想象不到,它的来历和贵州黔西南有关。去到安龙县寻找“加油”一词的起源,一边赏小城美景,一边触摸明清时期遗留的古迹,用文化探索的旅程为自己加油、鼓劲。

安龙县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成长的地方。他十一岁在此写下《半山亭记》。如今,半山亭犹在,紧邻半山亭的招堤有绵延数里的荷塘,周边天香阁、兴义府试院等古迹,带你走进一段段文化故事中。

半山亭

安龙招堤

“知府添灯油”是最不容错过的一段文化故事。“加油”一词的起源就和这个典故有关。张之洞的父亲张锳(1791—1856年),于清道光、咸丰年间任贵州兴义府(府治所在地即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知府,他十分重视教育,在安龙任职和生活的十四年间,自掏腰包,坚持每晚给读书人添灯油,鼓励学子用功读书、获取功名。这段“添灯劝学”的故事,让“加油”从具象的添油动作升华为安龙的精神符号。

在青石板铺就的招堤景区,一场名为《夜添灯油》的情景剧正在荷塘畔的半山亭上演。演员们身着清代服饰,还原张锳父子挑灯夜读、差役添油的场景。而招堤旁的半山亭上,一幅楹联推测为张锳所留,而半山亭的修建时间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携酒一壶到此间畅谈风月,极目千里问几辈能挽河山”这颇具力量的时代之问,道出了对国家未来的忧思,结合“知府添灯油”的典故,更能触摸到“加油”一词的力量与温度。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郭加尧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