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信马列,九十载风云激荡;致富兴烟,六十年同路同行。
耕一片叶,富一方人:他以初心播希望
清晨雾气尚未散尽,湖南省张家界市教子垭镇群山如黛,田野间烤烟与泥土的芬芳交织氤氲。一如往常,年逾九旬的刘纪明老书记拄杖而行,步履虽缓,目光却坚定如昔。他走在田垄之间,仿佛走在自己走了一生的“烟叶路”上。村里人常说:“老刘书记是教子垭的脊梁,一根撑了几十年的顶梁柱。”
(教子垭烟田)
1966年,河南烟草专家入湘指导,年轻的刘纪明敏锐地意识到,烟叶或许能为家乡打开一条脱贫的门路。然而,彼时的教子垭镇一穷二白,缺技术、少种子、无肥料,连建一座烤房的资金都无处筹措。老书记挺身而出,带头跑外学习技术,甚至变卖全村唯一的耕牛换得建房材料,他说:“总得有人先扛起来。”
第一年,烟叶迎来丰收,人均工值从三毛涨至六毛;次年引入先进技术后更是突破一块二,全村成为全县乃至全省的典范。从那时起,刘纪明便深信,烟叶不仅是金叶子,更是一条通往希望的路。他带着烟农蹚出一条烟兴村富的路,将这条路一走就是大半生。
走一段路,传一份火:他与后来者共肩担
(刘纪明老书记在田间地头)
时代向前,山村焕新。刘纪明老书记虽已年届九旬,依然坚持种植烟叶,与同村新烟农传授经验、指导种植。烟草产业的新火炬,正交到年轻一代手中。如今,教子垭烟叶收购站由“85后”站长汤天祥负责。这个年轻人勤恳踏实,技术过硬,常带着老书记翻山越岭查苗情、看病虫。老书记笑称:“汤站长,是接我班的人。”
在今年的收购现场,小汤站长正有条不紊地组织入场预检、主检、成件。新入职的技术员张贞宇抽空蹲在一旁与烟农吕启根交谈:“吕叔,您这一框烟叶,初分做到好,纯度高、油分好、色泽亮,‘C3F’稳稳的。”吕大爷搓搓手,乐呵呵地说:“听你们烟站的!你们比我种了三十年烟都懂门道!”小张笑着回话:“我们是按照国家标准,公开透明,烟好坏您一眼看得清。” 老书记在一旁点头:“评烟要公道,收烟要阳光,咱不能让一片好烟吃亏!”
收购现场井然有序,烟农满意而归,这是老书记最欣慰的场景。他常说:“我那时是带人种烟,现在他们是带人种烟,接得上,放心了。”
守一份情,燃一生火:他以热血写晚晴
(刘纪明老书记在分级)
尽管子女事业有成,家庭优渥,刘纪明老书记却从未选择离开山村。他说:“我种得动一天,就多帮一天。”2024年,他仍种植烤烟30亩、雪茄烟5亩,雇佣8位留守老人和困难群众,不仅提供就业,更帮他们撑起生活的希望。他每天午后坐在屋前,看着山脚下的烟田,烟叶随风摇曳,仿佛回应着他沉静却炽热的目光。
虽年事已高,他仍坚持每日巡视烟田,不论风雨,总是走上一圈;烟叶采烤季,他更是整日守在烤房边、田埂上,与乡亲们一块初分。“咱要把纯度提上去了,收购才能拿到好价格呢。”他一句句提醒的是技术,更是一种传承。
因种烟时间长、技术过硬,他早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每逢育苗、移栽、烘烤等关键节点,年轻烟农便常来请教。老刘总是一一细说,从不藏私。他还积极配合烟草行业,拥抱新技术推进“烟+N模式”。
虽不再担任职务,却始终活跃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他说:“烟叶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我得替它守好这份情。”
九十载风霜雪雨,他用肩膀扛起过烟农的盼头,也用脚步丈量过山田的厚度。他的一生,既是“金叶子”的守护者,更是精神火种的传播人。他的故事,如山间烤烟升起的缕缕清香,穿越岁月与风尘,久久不散。
张贞宇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